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 当前,我市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的主要原因,是体制机制改革的滞后和社会管理理念的落后。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致使一些领导干部和部门在社会管理上束手无措,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刻不容缓! 社会治安,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试想:如果连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么人们怎么会有安全感?平安感又从何而来?幸福感也就更加无从谈起了!所以,我们加强社会建设,建设和谐茂名,建设幸福茂名,必须从“平安茂名”抓起,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严打态势,促进社会治安根本好转。 作为全省外出务工人员最多的一个城市,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重视,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尽快摸清全市“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尽快研究制定出台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措施,从机制体制上保证“留守”儿童安全健康、接受良好教育、茁壮成长。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正确面对的重大课题 茂名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在全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特别是今年以来积极开展了“大接访”、打黑除恶专项行动,实施“城乡清洁工程”,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不断强化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形势总体处于平稳可控状态。 但必须清醒看到,我市社会建设的成效和社会管理的水平,与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广大市民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社会建设存在着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还相当滞后;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社会管理和维稳压力还非常大;公共服务仍明显不足;社会组织发展水平层次低,覆盖面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心态和社会环境亟待改善。特别是伴随着一系列腐败大案的查处,长期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在短期内被集中激发出来、引爆出来,历史遗留问题与社会新生矛盾双重压力交织并存。这些问题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茂名具体的、必然的反映,也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从客观上对我市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重大课题。 着力加强社区建设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大量“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社区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依托,维护社会稳定的根基。 我市绝大部分社区存在着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能力弱、自治功能不完善等问题。我们要把社区建设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切入点,制定实施社区建设标准和规范,把社区建设成为设施完善、管理有序、服务全面、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要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对社区办公场所、文体活动场所、公共绿地等建设出台强制性标准和规范,探索物业管理与城市社区建设相结合的模式。要不断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强化社区的服务能力。社区要普遍开展卫生、文化、环境、治安、就业和保障等社区服务项目,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农村的社区化进程。 着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实践证明,大量社会性、公益性、事务性的社会管理,全都由党委、政府来管,既管不了也管不好,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当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将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各级业务部门以及全社会共同的一个责任。 我们要从施政理念、施政方式上转变,向社会简政放权,从政策、税收、资金、宣传等方面着手,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培育,特别要重点培育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加快建立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不断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和民生服务的渠道,力争到2015年,我市社会组织数量达2800个左右,平均每年要增加400多个。同时,要加大对违法违纪社会组织和非法组织的查处力度,绝不允许一些机构打着社会组织旗号,行扰乱社会秩序之实。 着力构建和谐虚拟社会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不断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落实互联网管理责任,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互联网综合管理格局。完善网络舆情监测引导体系,制订网络问政责任制和网络舆情应对办法,积极关注和回应网络民意,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评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突出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健全网上网下综合防控体系;加强与网站管理团队及网友的联系和互动,凝聚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合力。 着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尊严和法律秩序的良好社会氛围。抓紧出台和实施进一步加强政法工作的意见,拿出刮骨疗伤的勇气和举措,打造一支清正廉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政法队伍,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基本的平安需求,大力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力打击黑恶势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重点领域的犯罪活动,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树立对黑恶势力“零容忍”的理念,把打黑除恶和打击“保护伞”相结合,和惩治腐败相结合,严肃查处官黑勾结、横行霸道、欺压群众的案件,严肃查处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促进全市社会治安根本好转。 创新公共服务和管理机制 政府包揽所有社会事务的传统体制,成本太高、效率太低、难堪重负。这种“政府单一主体”的管理模式,是导致社会建设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尽快打破。一方面,要强化政府社会建设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另一方面,要推动“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当前,茂南、茂港正借鉴顺德的经验,进一步深化“大部制”改革试点,要大胆谋划、大胆试验、加快推进。要对社会实行“还权增能”,实现党委、政府由“撑船”向“掌舵”转变,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多元化的供给模式。 创新群众权益的维护机制 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办法,不断开创群众工作的新局面。一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做到“胸中始终有大局,心里时刻有群众”,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在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在推动工作落实的过程中,不断累积群众信任,赢得群众支持,增进党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二是着力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及时发现、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坚决纠正和惩治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三是完善群众工作机制。建立教育和引导群众机制,不断提高宣传教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到群众中间了解情况、汲取智慧。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充分保障广大群众依法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健全社会矛盾源头预防机制,进一步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建立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机制,把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变成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过程。构建全覆盖的多元调解组织体系和“大调解”格局,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经常化、制度化、即时化,努力做到案结、事了、人和。四是提高各级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把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作为衡量一名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标准。加强干部交流培养,坚持干部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到基层锻炼,把基层作为培养干部的基地。 加强党的建设,为社会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办好茂名的事情,关键在党。推进社会建设,关键也在党。要加强社会领域党的建设,实施“两新”组织党建推进工程,推行“党群工作一体化”党建模式,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格局,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要以换届为契机,把既善于搞经济建设、又善于搞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干部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大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力度。要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积极开展党内关爱、党员创业和党建创新“三大工程”,每年安排部分市管党费开展相关项目。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我们的各级党委、政府就会丧失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做好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就无从谈起。汪洋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茂名系列腐败大案的“惩前”已基本结束,“毖后”则刚刚开始,希望茂名市认真吸取沉痛教训,在反腐倡廉上进行新探索,为全省反腐倡廉和党的建设工作提供新鲜经验。 媒体要在社会建设中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我们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看待新闻舆论监督,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对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媒体去监督完了之后,可以把坏事变成好事,因为通过媒体的监督,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进行有效整改,这样就可以把事情办好,也有助于改进工作。 我们要鼓励本地的媒体大胆开展舆论监督,特别是茂名日报、茂名晚报、茂名广播电视要敢于监督,积极发挥新闻监督的作用,与党内监督、法律监督以及人大、行政、民主党派和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共同监督的强大合力,及时发现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督促整改,更好地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成共识、解决问题、推进工作,打好树立茂名正面形象的主动仗、进攻战。 正视欠发达市情,凝心聚力加快经济发展 加快发展是解决我市所有问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解决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长期努力,更有赖于不断增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 目前,茂名仍处于经济欠发达状况的基本市情没有改变。我们必须正视这一实际,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围绕“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城市转型,集聚发展要素,建设幸福茂名”的发展思路,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全力以赴推进广东省茂名滨海新区的规划建设,全力以赴抓好“十件民生实事”、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全力以赴抓好市县镇三级换届,全力以赴加强执行力建设,着力在提速度、增效益上下功夫,着力在促项目、强后劲上下功夫,着力在调结构、促转型上下功夫,着力在惠民生、保稳定上下功夫,着力在转作风、抓落实上下功夫,确保各项工作部署真正落到实处,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强社会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创造先决条件、提供重要保障。 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我市各种矛盾有相当部分集中在民生社会领域,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建设幸福茂名将成为一句空话,茂名的复杂局面也很难从根本上得以扭转。 我们要按照汪洋书记提出的搞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民生”、关注“热点民生”、切忌“任期民生”的要求,下力气解决多数人共同关注的问题,重视解决少数人的特殊困难,大力推进教育、文化、医疗、住房、公共交通、就业、社保、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重点民生工程,努力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创出民生工作的“茂名模式”,让老百姓真正体验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着力解决学前教育特别是镇、村学前教育“入园难”,到2012年,每个镇建成1所以上中心幼儿园,人口较为集中的村要办好村级幼儿园;到201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2012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86%,2015年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加快特殊教育发展,2012年,信宜、高州、化州、电白4个县(市)各建成一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特殊教育,政府购买服务。同时,着力解决职业教育水平不高、高等教育相对滞后等问题,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 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就业优先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培育就业增长点。下大力气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就业保障制度,确保“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稳定。完善并落实鼓励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十二五”期间每年扶持2000名以上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带动就业2万人以上。 三是积极增加居民收入。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确保职工工资特别是生产一线职工工资收入水平与企业效益增长和经济发展提高同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收入水平。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三年内茂南区、茂港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收入水平与市直基本持平。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四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受基本生活保障目标。大力推进全民参保,加快实现全市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险全覆盖;不断完善“新农保”制度,确保2012年实现“新农保”全覆盖。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探索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与“新农保”政策衔接试点工作。 五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负担。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优化区域医疗卫生布局和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六是加快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力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层次住房需求。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最大限度保障城乡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十二五”期间,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3万套。结合“三旧”改造,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改善城市贫困人员居住条件。结合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加快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2012年要完成全市240条贫困村8101户无房户、危房户住房改造任务,确保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住能安居。 七是加大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城乡孤儿、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人员”的救助力度,确保救助率达到100%。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对全市“留守”儿童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造册建档,尽快研究制定出台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从机制体制上保证“留守”儿童安全健康、接受良好教育、茁壮成长。积极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关爱“空巢”老人,尽快建立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津贴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实施低收入群体殡葬基本服务“零收费”制度。要对殡葬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使殡葬事业切实从盈利事业转变为造福人民的福利事业,尤其要对低收入家庭实行“殡葬零收费”,有关业务部门要在短期内尽快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和方法。 八是加强药品、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药品食品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药、放心肉、放心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严格环保准入,从源头控制污染,保我绿水清山。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强小东江流域、高州水库集雨区域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污染治理。加快解决炼油厂、乙烯厂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安置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已经从“重酸雨区”转变为“非酸雨控制区”,环境保护的成效显著,但仍然必须继续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治理,持续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加快污水、垃圾处理等重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安全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