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近海四大危机 羊城晚报 记者 杨辉 摄 随着广东近海水体不断受到污染,广东近海生物出现了一系列危机,包括:臭油鱼、野生海豚体内大量富集石油烃、近海珊瑚大量死亡。污染已经从水中的动物,扩展到整个近海生态系统。 问题一:远去的珊瑚 “珊瑚覆盖率在不断下降。”陈天然博士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近年他对广东大亚湾石珊瑚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大亚湾石珊瑚总覆盖率从1983 年的76%降到现在的20%,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4。 陈天然博士调查发现, 海底珊瑚优势种从枝状的霜鹿角珊瑚转变成块状或皮壳状的秘密角蜂巢珊瑚。“相对于生长速度较快的枝状珊瑚, 块状珊瑚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水温升高、水体富营养化等, 优势种的改变可能反映大亚湾环境正在不断恶化。” “除了大亚湾, 我还去过珠江口、广西涠洲岛、海南三亚、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做过珊瑚礁、群落的调查研究,状况并不比大亚湾好多少(除了南沙群岛)。 实际上, 全球范围内的珊瑚礁均出现退化的趋势, 包括保护非常严格的澳大利亚大堡礁。”陈天然说。 陈天然认为, 人为因素造成海洋环境恶化是造成珊瑚死亡、退化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珊瑚礁区可以明显看出。 问题二:臭油鱼 9 月27 日中午,深圳蛇口渔港,50 来艘小渔船停靠在渔港里,三三两两的市民开车来到渔港买海鲜,而渔民们打的鱼都十分小, 数量也不多。“我们凌晨两点出门,要跑到很远的海里去打,现在近海的鱼虾都少多了。”渔民老吴无奈地说。 “我们饭店虽然靠着蛇口渔港,但我们不买渔港的鱼。”蛇口渔港边同兴旺海鲜饭店老板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渔港里打上来的都是臭油鱼,口味不好,我们都是去其他地方买海鱼。”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孙省利表示, 随着近十年来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深圳河和大沙河正在不断地向海湾排放各类污水, 加之大规模的填海工程, 给深圳湾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愈来愈大的压力,使得海湾属性弱化,纳潮量降低,海水交换能力差,海湾内营养盐、重金属、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在海水和沉积物中迅速蓄积。 问题三:海豚富集石油 由于船舶漏油、海上钻井平台事故,大量石油泄漏进了海水。最近我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 海水中石油浓度一般呈近海岸高于远海的空间格局。生活在广东近海岸的中华白海豚受到海水中石油影响,体内石油烃开始富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选取了东莞、深圳、香港等地死亡海豚尸体进行了解剖,2010 年发布结果称,由于珠江口是我国沿岸石油污染较重的水域, 解剖显示中华白海豚体内的石油烃的富集已很严重。 南海水产研究所专家解释, 中华白海豚体内石油烃富集, 同其栖息水体的石油污染程度有联系。“海豚是肉食性的海洋动物,处在海洋食物链的高端,捕食其栖息海域的鱼类、虾类动物。相对鱼、虾体来说, 珠江口海豚对石油烃可能有生物放大作用。” 问题四:渔民上岸 长洲岛是珠江出海口附近的一个岛, 历史上曾经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海港,当年曾经商贾云集,盛极一时。长洲岛坐船可以到广州渔民聚集的九沙尾社区。不过,九沙尾盛行一时的捕鱼现在不再流行了。广东海监贴在九沙尾社区的渔船柴油补贴公告上, 显示这里仅有80 条渔船。 “现在捕鱼赚不到钱,港口污染,鱼不好吃了,这段时间休渔,打鱼的人很少了。小孩也都上岸进学校,在岸上发展。” 一位老渔民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整个九沙尾社区渔民家中,鲜有鱼挂着,偶尔能看到几条小鱼干。在斑驳渔港里,年轻一代穿着校服骑自行车穿行, 他们已经不可能像前辈一样以捕鱼为生了。 九沙尾渔村不远处, 是一家通宵开工的石材厂,废水直接排入珠江入海口,污水设施已经停工很久。而不远处的一家电池厂,很多废水从电池厂边的河涌,直接流入入海口。 专家提醒污染海鲜慎吃为佳 由于一般情况下,重金属等污染物,容易富集在海洋生物的肾、肝脏、性腺、鳃中,而肌肉中重金属含量最低。广东海洋大学的陈清香教授认为,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公众日常食用贝类海鲜时,要改变食用双壳类软体部整体, 最好去除贝类内脏团, 食用剩下的贝类肌肉部分会更安全。 “我们食用富集了污染物的水体生物后,多数情况下不会产生急性毒性,而是在人体内积累,存在慢性毒性。”郭鹏然博士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当污染物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量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危害,例如危害人体功能器官、致癌等。 “海洋产品的食品安全令人担忧,需要科研人员、政府监管部门共同努力。” 郭鹏然说,“所以, 我们要注意不能食用水体中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较为严重区域中水体生物。不过,普通大众一般也难以知道哪些水体区域中污染物较多,所食用的水产品来自何处,所以对于食品安全, 需要环境化学科研工作者和政府食品监督部门共同努力, 使科研真正服务于社会。”(杨辉)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