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精神文明建设是彰显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形象的外在魅力,也是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我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各地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和一大批“美丽”村(居),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初步形成。本报今天起,开辟“ 狠抓精神文明建设 茂名在行动”专栏,陆续刊登我市各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典型经验,敬请读者关注。 图为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的茂南区镇盛镇樟岭村美景 茂名日报记者 丘立贺 摄 中国好人十九公韦瑶忠,广东孝女李灿琳,最美大山老师陈超新,奋身救人“拉起哥”朱业灿……近年来,一大批凡人善举不断在我们身边涌现,好人方阵不断壮大,充分体现了我市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近年来,我市以建设幸福和美新农村为目标,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模式,打好制度建设、主题活动和民生建设“三张牌”,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日前,我市文明办在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制度牌”聚合力,文明乡风扑面来 我市着力推进基层工作创新,创建了“第一书记”、“一村(居)一宣讲员” 和“一村(居)一律师”工作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凝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合力。 创建“第一书记”工作制度。全面建设和谐新农村,必须抓好村风民风建设。近年来,我市实行市、县、镇三级联动,选派1896名机关干部到村挂任“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到村里后,着力在提高农民素质、优化村镇发展环境、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帮助所在村制订好村规民约,指导村两委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争当“致富能手”等活动,推动农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上了新台阶。 创建“一村(居)一宣讲员”工作制度。组织全市1896名挂任村(居)党组织“第一书记”和400多名大学生村官担任农村宣讲员,深入农村一线,以党政方针、道德教育、技能培训为宣讲重点,以快板书、顺口溜、山歌、故事等为宣讲形式,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校舍广场为宣讲场所,对村民群众进行各种道德教育、技能教育。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开展基层宣讲5000多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38万份,听众达60万多人次。 创建“一村(居)一律师”工作制度。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发挥律师在社会治理中的职业优势,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一村(居)一律师”工作制度,通过整合全市律师资源,组织全市39家律师执业机构的225名律师,分头挂钩全市1896个村(居),每人服务若干个村(居),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同时配备若干名法律工作者予以协助。自“一村(居)一律师”工作开展以来,全市驻村(居)律师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8550件(次),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调解5696宗,协助办结信访案件2470宗,开展法律宣传培训927场(次),共修订村规民约2360份,有效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纠纷,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 “活动牌”树新风,大爱之城现雏形 在我市许多村委会门前,“善行义举榜”分外引人注目。村民们通过这张榜,可以知道村中好人好事,使善意、善念、善行深入人心。我市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为抓手,坚持以文化人,大力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文明新风。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教育创强工作,开展“五爱”(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爱他人、爱自己)主题教育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促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周学一榜样,日行一善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激励和引导学生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不断培养崇德向善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电白陈村那行小学成为国内“第一个国学经典传承基地”。 以群众为纽带,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一是开展“诵读中华经典o传承良好家风”家庭文化展示活动,营造文明、健康、崇廉、向上的良好家风,通过诵读《道德经》、《弟子规》、《中国梦》、《红色记忆》等古典、现代经典文章,展示家庭良好的精神风貌。二是开展“岭南流动书香车”下乡惠民活动。利用茂名当地做“年例”的传统习惯,将现有的岭南流动书香车开到各地农村,进行送图书、宣传科普知识、表演文艺节目等活动。目前,全市有7人被评为“岭南乡村读书带头人”,有2家“农家书屋”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农家书屋”。邓枢干家庭荣获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三是举办“粤西春班订戏会”,繁荣农村演出市场。自1989年开始,春班订戏会至今已举办了24届。 以示范为引领,开展好村风好民风建设活动。一是打造一批名镇名村示范村。近年来,全市共开展了三批共6个名镇、97个名村、246个示范村的创建。全市有2个名镇创建点、13个名村创建点被认定为“广东名镇”、“ 广东名村”,同时,打造了一批生态风貌名村、生态旅游名村、和谐幸福名村,宜居农村初见成效。二是选树道德楷模,弘扬凡人善举。中国好人十九公韦瑶忠,广东孝女李灿琳,最美大山老师陈超新,奋身救人“拉起哥”朱业灿等凡人善举不断涌现,好人方阵不断壮大,好人之乡、大爱之城初现雏形。 “民生牌”促发展,农村旧貌换新颜 以“三大工程”为载体,切实抓好民生项目建设,办好民生实事,有力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什么、怎样建,均由村民民主决策,按民主程序办事,激发了农民主人翁意识,使村民逐步养成了参与民主议事的习惯。近年来,全市共投入“一事一议”项目资金6亿元。涉及93个镇(街道)578个行政村,实施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670项。项目涉及农村道路、水利、环卫、新能源项目、饮水工程、村庄排污等,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将“城乡清洁工程”列入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建章立制,加大投入,每年落实财政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推进“城乡清洁工程”的开展。近年来,共整合各类资金约8亿元,投入生活垃圾无害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高州市、信宜市填埋场已投入使用,化州市填埋场、滨海新区(电白)填埋场基本建成并将启用,全市110个镇(街)基本建成生活垃圾转运(压缩)站,全市村庄建成垃圾收集点21113个,为全面统筹城乡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扶贫开发工程。全市围绕197个贫困村,市、区(市)两级财政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带动了社会资金、群众集资投入建设。目前,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75683.91万元,平均每村384.18万元。全市贫困村实施基础设施类项目1523个,其中建设农田三面光水渠386.74公里,新修机耕路65.66公里,新修硬底化村道453.57公里,新建饮水工程项目147个,受益15069户,新建垃圾池(桶)549个,新建卫生室13个,新建文体场项目277个,实现了贫困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杨海云)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