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色、木偶戏、游神等特色民俗精彩呈现,但特色表演日渐式微,传承状况堪忧 旺利村村民喜气洋洋舞动火龙 让人捏一把冷汗的飘色 每年从年初二开始,茂名地区的年例就一要直持续到清明节前后,举办年例的地区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巡游表演,家家户户大摆筵席待客。每逢这个时节,年例就成为茂名人讨论最激烈的话题,有人说年例宴客已经形成攀比浪费风气,应该取消;有人说,年例是茂名当地最大的特色,已经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坚持。近日来,记者走访发现,“瘦身”持续成为年例的主题,宴席间少了奢华,多了乡情,回归到朴实的道路上。11日,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赖阳郁称,各地的传统特色表演才是年例的核心,但特色表演日渐式微,面临传承后继乏人等局面。 看年例 飘色惊险木偶受冷 近日来,记者走访茂名多个地区发现,飘色、木偶戏、粤剧、火把节、游神等各类活动精彩纷呈,每天都能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经久不息的鞭炮、五彩缤纷的焰火、各种各样的巡游表演和祭祀活动。春节已过,但茂名年例的特色表演,让年味迟迟未能消散。 3月7日晚上,高州南湖塘村举办年例,飘色巡游把一年一度的年例推向了最高潮,那张灯结彩、色彩艳丽的各具造型的飘色,吸引了无数的民众围观,酒足饭饱的人们,把街道挤得密密实实。记者看到,飘色艺术展演队伍在锣鼓的喧闹声中向人们徐徐走来,上面站着化妆成古代戏曲人物的艺童。一支钢架上撑着一名艺童,衣着古装华丽,下摆刚好遮掩住钢架,让人看着感觉好惊险。但正因为如此,艺童仿佛从天上飘过来一样,难怪被称为飘色。小艺童虽处高台之上,但动作大方自如,依旧眉目传情神采飞扬,不停地与周边群众招手互动。 3月1日晚上,长坡镇旺利村举行一年一度的民俗火把节活动。记者看到,每家每户都把竹竿捆成一把,由男丁负责点燃,等所有人都点燃后,组成一支队伍游过田野,游进村庄。在黑夜中,彷如一条火龙在村庄中到处游荡。有村民称,火越烧越旺意味着新的一年旺起来,通过这样的活动除凶劈邪,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记者留意到,火把节吸引了不少摄影发烧友前来。当地干部告诉记者,每年火把节都有不少相机对着,村民都已经习惯了。 记者了解到,茂名年例包括游神、木偶戏、摆醮、鸣铳炮、送瘟神、烧纸船等众多特色活动,但也有活动遭到冷遇无人问津。高州木偶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目录,但现在已经开始遇冷。在高州某村,记者看到,不管艺人如何卖力表演,观众只有寥寥两三人,还是老人。观看时,老人也是心不在焉,戏台前面的板凳上摆放有零食,本来是为小朋友准备的,但基本无人问津。 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赖阳郁告诉记者,除了大众参与的特色活动能够保持下来外,个人的特色表演日渐式微。 吃年例 攀比渐减朴素节约 年例除了看特色活动外,另一个主题就是吃。年例当日,家家户户大摆筵席,不论相识与否,一律热情款待茶饭酒菜。恰恰就是这样的做法,成为茂名人争议最大的问题。有人认为,生意人就算一年亏本了,也要借钱大搞宴席,死要面子。有人认为,里面已经形成一种攀比风,造成奢侈浪费。也有人认为,各家各凭本事摆宴,不值得争论。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近年来,“瘦身”持续成为年例的主题,宴席间少了奢华,多了乡情。宴席间吃剩的饭菜,都有人打包回家,也未见造成浪费。 记者粗略统计一下,自春节以来,一共吃过6次年例,分别在化州、高州、电白等地,其中不乏公务员邀请。在宴席间,吃上的都是白切鸡、荷兰豆炒鱿鱼、白灼海虾等常见菜式。最奢侈一次是在高州石鼓镇,由朋友带着前往吃年例。主人在当地养殖罗非鱼,经营有一家酒店,摆下十多桌宴客。除了白切鸡、炸鱼片等家常菜外,烤乳猪、大闸蟹两道主菜较豪华。记者留意到,开宴后,饭桌上的乳猪甚少人问津。吃完后,每桌都有人叫服务员拿来塑料袋打包,清空了台面上的菜。 茂名市市民陈先生说,以前,你家上龙虾,我家就上鲍鱼,吃的不仅仅是鸡、鸭、鱼、肉,而是“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年例成为一些老板们攀比的舞台,年例的桌数和菜品的奢华程度成了社会地位的象征。谁家客人多,客人级别高,门口停放的小车多,主人的面子就光彩。自从八项规定实行以后,这些风气一下子消失了,宴席上的菜式都是家常菜。大家聚在一起不仅仅是为吃好的了,而是回归到交流增进感情,让年例更有味道。 一位公务员告诉记者,他家在初四才做年例,从前年开始,年例菜式变得简简单单,都是些普通农家菜,由摆十多桌变成四五桌。今年估计继续“瘦身”,摆三桌已经足够了,来的都是亲戚朋友。 评年例 别让特色随风消逝 在赖阳郁眼里,年例是一项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它既保留了粤西古郡民间信仰文化特色,又传承了许多传统文艺表演程式,长期以来对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社会凝聚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赖阳郁说,2012年,“茂名年例”正式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15个,省级有12个,国家级有3个,高州木偶戏就属于国家级的。虽然有这么多项目,但保护和传承状况堪忧。一方面,老艺人的技术无法得到传承。以高州木偶戏为例,在青年群体中缺乏市场,老艺人想收个学徒都难,年轻人也无法定下心学习。主要还是市场原因,除了年例期间,木偶戏难以登台。随着时光流逝,老艺人一旦过世,这种传承立即就断层了以至消失了。另一方面,申请非遗成功后,每年有10万元的经费。但要研究保护,这些钱可谓杯水车薪。 对茂名年例的未来,赖阳郁还是保持不乐观的态度。他说,民俗文化如果不注意与现代接轨,那么,它的命运将很有可能消失在现实生活中。除了看、吃以外,年例还可以融入更多因素,比如高州刘杰夫先生搞年例,就融入了捐助贫困学子活动。每年都邀请300多名贫寒学子吃年例,还给每人发放千元助学红包。可惜,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少了。 链接 年例风俗 源起纪念冼太夫人? 关于年例的起源,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年例起源于粤西人民对1400多年前这一地区黎族首领冼太夫人的纪念活动。 相传冼太夫人曾到今天的粤西各地巡游。因为她管理有方,当地人民安居乐业,所以每到一处,当地人民就热情接待,为冼太夫人表演当地的特色节目,如信宜的飘色,高州的木偶戏,电白的大戏、麒麟舞,化州跳花棚,茂港的单人木偶戏等。 冼太夫人去世后,当地人民把冼太夫人当作神来礼拜,一众村民将冼太夫人到访的那一天作为纪念日固定下来,举办祭祀庆典活动。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全良波 通讯员 赖松万 周泽明 甘杨松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