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市老促会获悉,我市自2004年全面启动老(山)区公路硬底化工程以来,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全市808个老区村委会全面完成硬底化建设任务,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有力地推进了茂名经济社会稳健向前发展。至2009年9月底,全市镇通老区村委会公路3784公里,全面完成水泥硬底化任务,从根本上解决了老区群众“行路难”问题。 每到香蕉收获季节,化州市宝圩镇村边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蕉农把一担担的香蕉送到路边的收购站,载满香蕉的大货车、摩托车穿梭在平整的水泥公路上,从老区村庄开往全国各地。自2006年全镇公路实现水泥硬底化以来,宝圩香蕉产业越做越强、越做越大。如今的宝圩,处处是“水泥大路通村口,骑上摩托快如飞,往日路程一天走,今天转眼即可到,大小车辆如穿梭,昔日老区变了样”的欢乐场景。目前,宝圩已种植香蕉3.5万亩,年产量8.3万吨,年产值达1.3亿元,仅此一项,农民年纯收入就可增加3000多元。 目标:全力破解“行路难” 我市有老区人口约200万,约占全市农村人口34.6%。老区村庄大多数分布在交通不便、远离城镇的山区和边远地区,“行路难”是困扰革命老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一向十分关注民生,重视老区公路建设,着力解决老区群众“行路难”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在实施省、市人大议案和农村公路“村村通”的大会战中,投入大量资金,老区行政村基本修通了公路。但由于修建的大多数是沙土路,又缺乏维修资金,许多公路不久后又成了“烂泥路”。至本世纪之初,老区交通问题仍十分突出。从2003年开始,省对镇通老区村委会公路硬底化建设每公里补助10万元。2005年起,省将镇通老区村委会公路每公里的补助标准增加到15万元,市政府每公里补助2万元。全市镇通老区村委会公路3784公里,全部纳入省公路硬底化建设规划。 过程:实施“阳光工程” 为了按时按质完成老区公路硬底化建设任务,2005年,我市成立了老(山)区公路硬底化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交通的副市长任组长,市交通局局长、市老促会理事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直有关部门领导组成。同时,成立茂名市老(山)区公路硬底化建设督导组,由市交通局和市老促会抽人组成。几年来,市领导小组先后在化州、高州等地召开三次老区公路硬底化建设现场会议,总结推广老区公路建设经验。市公路建设督导组根据老区公路建设的情况,先后对老区公路建设组织了8次督查,及时总结推广老区公路建设的经验,帮助解决一批公路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在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各级老促会竭尽全力,协助政府做好老区公路建设有关工作,市、县(市、区)交通部门精心组织,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老区公路建设工程得以顺利推进。全市纳入公路建设规划的老区村委会808个,公路里程3784公里,共投入建设资金10.546亿元,其中省补助5.62亿元,市政府补助7569.2万元,老区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资4.1689亿元。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实现阳光工程这个目标,对工程实行四个管理,即计划管理、招投标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做到每项都有目标要求,有章可循、按规范施工、工程质量保证。经交通部门检测公路1554公里2547个点,路面厚度合格率达94.2%,路面强度合格率达95.1%。 现状:老区路通财亦通 信宜市水口镇大甲村是革命老区,又是一个地处丘陵的山区村。在上级政府和交通部门的支持下,该村2006年就开通了镇通村委会10公里7米宽的水泥硬底化公路,接着又投入30万元铺设了5.5公里硬底化村道,全村15条自然村除受益较少的2条小村外,已全部修建了水泥路。如今,大甲村水泥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之后,村“两委”领导班子带领群众调整农业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种下各种水果3000多亩,其中巴西香蕉600多亩,荔枝2000多亩,龙眼800多亩,还有一些杂果等,荒山野岭变成了百果园。同时,大力发展养猪业,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大甲村的养猪户不断增多,他们在山坡上建起了猪舍,实行标准化生产。目前存栏量超过100头的有5户,超50头的有30多户,全村商品猪存栏量达3000多头。养猪户还建起了沼气池,不但自己够用,还能供给邻居,从而减少了燃料开支。昔日向田要粮,如今靠山和养猪致富,大甲村人均年纯收入达4000多元,2006年被信宜市评为文明村。 化州市杨梅镇滨江村委会是革命老区,早在1976年群众就迫切要求修水泥路,结果盼了三十年,等了三十年。2006年,在省扶持老区公路建设每公里补助15万元的基础上,干部群众修路热情空前高涨,自愿捐资80多万元,修通了8公里水泥路,使沿途6个村委会3万多群众受益。他们在公路周围建起鱼塘12680多亩,并利用鱼塘养猪,年出栏肉猪4.5万头,猪苗3.6万头,产值达5283万元,现在每天都有近100台车次来回拉货。(陈丹丹 吴瑞福 何廷慈)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