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人们常用“长命百岁”来给人祝寿,但在革命老区茶山镇榕垌村委会,你可不能这样说,因为村里的老人,一个个都非常健康,他们可不希望只活到百岁。目前,全村人口3500多人,80岁以上的老人多达102人、超过百岁的老人有3人(所占的人口比例远远高于全市所占的人口比例),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最近,笔者慕名探访了这个“长寿村”。 秀山丽水 养生福地 在云开山脉中,有座大山海拔1298米高,山顶上矗立着两块高达数十米的巨石,两峰对峙,如肩相倚,如同夫妻相依,这就是当地有名的“公婆石”,一个名叫榕垌村的风光旖旎的偏远村子就在山脚下。榕垌村位于茶山镇东部,距镇墟10公里多,海拔800多米高,全村总面积14平方公里。举目远眺,只见群山环抱,云雾缭绕;近看满目油绿,油绿的三华李树由田边、旱地铺向山腰,青翠的松柏杂树从山腰排到山顶,高高低低的绿色如一阵阵充满希望的风,吹遍乡村。这里年平均气温为18℃-20℃,空气十分清新,令人忍不住贪婪地深呼吸。时光荏苒,久经岁月的洗礼,榕垌村人杰地灵;这里曾是战争年代地下党活动的革命老区,这里涌现过一批革命仁人志士,有1939年远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的副部级干部杨优德,有信宜县原副县长杨叙庆。 采访当天,笔者在村委会附近的几间小卖部见到了一幅幅“农家乐”的画面:小朋友们在门前追逐嬉戏,老人三五成群在里面打骨牌,或下象棋、或看报、或抽水烟筒、或聊天,他们的脸上露出幸福快乐的笑容,时不时传出阵阵的欢笑声。村委会的干部告诉笔者,村中群众民风淳朴,敬亲孝老蔚然成风;群众安居乐业,邻里团结友好。这里的群众非常勤劳,不存在荒废的土地,家家户户都种植三华李,种植面积3000多亩,每年三华李总收入接近2千万元;这里的山泉水资源丰富,水源水质无污染,许多群众还筑氹养鱼,这里是该镇氹仔鱼养殖的重要基地之一,这里是茶山镇比较富裕的村委会。 高龄老人怡然自得 长寿在榕垌村来说,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群体现象,这也是榕垌村得名为“长寿村”的原因。 在“长寿村”里,长寿的老人随处可见,而且一个个都是神态祥和、精神矍铄,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俗话说“人生70古来稀,活到80更稀奇。”但是,该村70岁以上的老人比较多,难以统计。80岁以上的老人多达102人(所占的人口比例远远高于全市所占的人口比例),这些老人的身体都很好,大部分还坚持劳动,比如日常的家务和三华李的管理,日子过得优哉悠哉。 据了解,镇、村干部十分关心老人的生活,把各种关爱老人的政策及时落到实处,经常派人上门到老人家里嘘寒问暖,并为他们解决各种困难,确保每位老人安享晚年。 笔者向老人们请教长寿的秘诀,他们大多都认为,健康的身体源于山青水秀,环境宜人和长期热爱劳动、坚持劳动得来的;劳动是最好的锻炼,炼就较强的体魄,才能增强人体抵御多种疾病的能力。 “老寿星”的“慢”生活 该村有三位百岁“老寿星”,分别是:101岁的蓝玉文、冼仍芳和105岁的邱美莲,他们都是勤劳之人,年轻时热爱劳动,是劳动能手。目前,儿孙门堂,也闲不住,做力所能及的事,为后辈树立榜样。年高而不老,寿高而不衰,蓝玉文是一名老党员,曾任茶山公社武装部部长,后调任某企业担任负责人,在企业退休;目前,日常生活尚能自理。在他家里,我们看到他洗米准备煲饭;交谈中,他爽朗的笑声,令笔者难以忘怀,尽管耳朵不太好,听不清楚,还是对着我们笑。 据了解,三位百岁“老寿星”有五个特点,一是性格开朗,历经百年风雨的他们乐观向上、不藏心事、善于宣泄,具有良好心态,凡事不计较,乐善好施,颇具人缘,人际关系融洽,心情舒畅。二是按时作息,早睡早起,按时作息、吃东西,晚上八、九时是他们的休息时间,清晨六、七时,他们就会起床。在吃饭时间上,他们也很有规律,如每天早上7时、中午11时、下午6时是老人吃三餐的固定时间。三是饮食清淡,“什么食物都吃”、“没有什么食物不喜欢吃”是老人及家人们给我们最多的答案,他们在饮食上基本没有特殊要求,家里人煮什么菜,就吃什么菜,只是切得细小些;吃的菜,也多以清淡为主,加以适量的肉类,食量也相对固定。四是喜爱劳作,他们在健壮的时候,都经常劳作,忙于农作,忙碌家务;现在喜欢“动动手、动动脚”是老人每天必不可少的事。五是讲究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他们的衣服整洁,窗户明亮洁净,居室摆设整齐。(高干)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