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冰臼群原来是壶穴(资料图片) 记者 甘杨松 摄 在信宜市洪冠镇黄华江上游龙玄峡漂流景区河段内发现大量疑似冰臼群,经省、市媒体报道后(详见2月18日本报社会新闻版),引起了广东省地质勘查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刘玉明副局长指示局下属单位省水文一大队派出专家前往查明。广东省水文一大队大队长丁丽光接到通知后,于3月7日派出郑王琼总工程师等地质专家前往信宜,在信宜市国土资源局李洪成副局长及相关人员的陪同下,驱车前往龙玄峡漂流景区河段实地调研。地质专家经调研后形成如下认识:疑似冰臼群原来是河流地质作用的微地貌——壶穴。 所谓“壶穴”,是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是河底急流漩涡携带砂、砾石或岩块磨蚀基岩河床而成,其直径大小可以从几厘米至数米不等。壶穴一般集中分布在河床跌水的岩坎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流河滩上。 龙玄峡漂流景区河段为典型的山区侵蚀河谷地貌,两侧谷坡较陡,河床纵剖面比降较大且起伏不平,洪水期河水湍急,地质时期河流侵蚀作用强烈。目前,由于漂流景区上游河段筑坝蓄水,造成景区下游河段谷底在旱季基本干涸,可见河床明显分洪水河槽和主河槽。洪水河槽基岩裸露,由坚硬的寒武纪混合花岗岩构成,基岩表面光滑,分布一系列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微地貌,主要有壶穴、岩坎、石滩和深槽等。其中壶穴多见于河床中部,且在岩坎下方和深槽附近较集中分布,壶口直径由10多厘米到1米多,壶底深几十厘米到1米不等;壶体光滑,形状多样,壶口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壶壁有直立或倾斜,有些倾斜壶穴底部与深槽沟通。靠近深槽或主河槽的壶体,由于受后期流水侵蚀切割,形状保存不完整,显得支离破碎;远离主河槽的壶体保存相对较好。 虽然类似“壶穴”的地貌也可出现于冰川底床上,即所谓的“冰臼”,由冰水冲蚀形成。但从信宜市龙玄峡漂流景区河段河流侵蚀作用、河流微地貌、壶穴的分布及其特征分析,是河流地质作用遗迹无疑。(刘美华 杨焕星)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