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02岁了!”每当有人问他多大了,他就得意地笑着竖起两根手指回答,周围的人都给他逗乐了。 他,就是电白县陈村镇那行村委会童心未泯的百岁寿星邓炳初。1910年出生的邓伯,今年已经101岁了,按农村虚岁计算是102岁,但邓伯每次都像个孩子似的故意说他是“02岁”。说也奇怪,他真的和村里的孩子们很合得来。孩子们喜欢他,他也喜欢孩子们,经常把小孩抱到膝盖上,一老一少玩得不亦乐乎。 重情邓伯 朋友情深 “来啦?”正和孩子玩着,见到老朋友廖烈发、何运煜带着记者来到家里,邓伯很高兴地招呼大家。上个世纪50年代初,廖烈发、何运煜两人是当时的土改队员,借宿在邓伯家,从此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 去年是邓伯百岁生日,老朋友们特地聚到陈村为他摆筵席庆贺,邓伯在席上高兴地吃了两大碗米饭,还细细品尝了专门为他订制的生日蛋糕。说起百岁寿筵当天的情景,邓伯笑得眉眼弯弯。“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有相交近60年的朋友还记得自己,邓伯觉得很满足。 爱笑寿星 老而弥健 年过百岁,邓伯身体仍很健康,花白的头发,眼神很好,只是没有牙齿,背也微微驼了。早上六点多,邓伯偶尔会柱着拐杖到附近的市场上走走。傍晚时天色微暗,邓伯也可以看清楚报纸上印刷的小字,读得津津有味。 平时邓伯吃饭的胃口也很好,虽然没牙,煮得稍烂些的米饭他能吃一两碗,再喝一碗新鲜小海鱼汤——就算是汤里有很多细刺的麻鳝,他也能将鱼肉吃得干干净净。就是听力不大好,和邓伯说话时,要凑在耳边很大声地说话,他才能听见。 虽然两个女儿都嫁出去了,但邓伯故土难离,90岁后就不肯到村外长住,女儿们只能不时回来照顾。村人都很疼邓伯,风扇坏了什么的,村人都会主动帮他修理,叔伯家的子侄们也对邓伯很照顾,有吃的都会记得给他送一份,邓伯的房间也整理得很是清爽。镇、村不时来慰问探望,给他送来棉被、油、米等物。老寿星邓伯的日子过得乐呵着。 就是看病还不太方便。去年邓伯病了,只能就近到私人诊所看病,所以医药费没法报销,1000多元的医药费让每月只有低保金和100多元寿星补贴的邓伯觉得好贵。 邓伯思维敏捷,脾气很好。和记者说话时,他反应非常快,问一句他能答一串,常常说着说着他就大笑起来,性格十分开朗。 百年光阴一刹那 忆苦思甜乐呵呵 对于近百年前的事,邓伯还记得很清楚。他告诉记者,由于那行村近海有田,他9岁左右时家里光景还好,家人曾以每年一担谷的束修(学费)送他到村里的私墪上过学,断断续续地跟过三位夫子读书,学的内容都是《四书》。他说,那时私塾里有100多名学生,上学、放学很是热闹。 后来,国民党统治日益腐败,社会动荡,那行村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了,邓伯家的日子也越来越艰难,再也读不起书。邓伯还记得,青壮年时他家租种地主的田,打下的粮食交租后根本不够一家人吃,他还要每日出去帮人挑担换饭吃:“一天来回要走七、八‘铺’路(即公制三、四十公里),从大白天挑着担子一直走到晚上。” 因为长期营养不良且缺医少药,邓伯的妻子因难产去世。邓伯的小女儿回忆说,父亲从此孤身一人带着姐姐和她过活,“一天吃两顿,番薯都吃不饱”。当时,能在三天一次的“墟日”吃上一顿掺了米的番薯饭的农户,可算得上是村中富裕户了。 后来,随着新中国解放和改革开放,村民的日子渐渐好过,昔日小小的那行村如今有1万多人,村中楼房林立,村路都硬底化了,那行小学还被评为省一级学校,孩子们读书很方便。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说起中国今昔巨变,邓伯感慨万千,他是亲眼目睹百年来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强盛,对此他说:“日子越过越好喽。”(张敏君 张贤竹)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