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剧照 记者 周翔 摄 日前,100多位知青欢聚在高州市石鼓镇石鼓村委会,看看这个“家乡”的变化,回顾那段难忘的“上山下乡”经历。40多年前,他们响应国家号召,从城镇下乡,来到石鼓大队插队,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这里。 欢聚一堂 该日上午近9时,记者来到石鼓村委会,只见村委会办公楼前挂着一条横幅“热烈欢迎石鼓大队历届知青回乡参加联谊会”,现场已有数十名知青到达会场,笑谈声不绝于耳。据了解,这次联谊会共有4届知青参加,分别是1964年、1966年、1973年和1977年下乡插队的知青。当时,这些知青共150多人,分布在10条自然村。如今,他们生活在茂名、深圳、珠海、广州和湛江等地,特意从各地赶回参加本次聚会。 “40多年没见,很多人都认不出来了。”有位知青对记者说。在会场门口,有的知青看到对方的面孔似曾相识,想了一会儿才恍然大悟,笑道:“噢!你是某某,我们在同一个生产队,都是二队的。”话音未落,两双手已经紧握在一起。 4朵金花 然而,很少人会认不出这4位女知青,她们能歌善舞,是知青中的活跃分子。她们或许容颜不再年轻,活泼的性格却没变,当记者提出拍照时,她们当即大方地摆出当年表演的造型。据了解,她们是64届的知青,是全国最早的一批下乡知青,当年与另外4位因故没来参加聚会的女知青,一起编排表演了《运河凯歌》和《棉海欢歌》等歌舞,到过湛江、阳春等地慰问演出,还获得过高州文艺汇演第1名。其中,《运河凯歌》是为了歌颂一条哺育石鼓人民的运河而作,因为过去的石鼓镇土地干旱,多亏该运河从高州水库引水过来,才解决了当地的灌溉和饮水问题。 插队岁月 回忆起插队的日子,每位知青都有许多话要说。73届知青丁先生,现为某知名酒店副总,不久前被授予广东餐饮30年特别贡献人物奖。他说,1973年他到石鼓大队大丰岭村插队,在2年的插队生涯中,挑大粪、插秧、晒稻谷等,每样农活都要干,那是一段非常辛酸的经历,却铸造了他坚毅的意志。1975年,石鼓知青办安排他回高州城当一名饭店服务员,从此,他走上了餐饮行业之路,并在这条路上走出了辉煌。 据64届知青王先生讲述,他们约16至18岁时从城镇下乡插队,当时的欢送仪式很隆重,人们敲锣打鼓,知青们则在胸前别一朵大红花。到了乡下,知青们起初在公社社员家中吃住,后来建起了知青屋,便集中到知青屋食宿。知青们在乡下生活了短则2年,长则6、7年。“16岁挑大粪,我们就这样熬过来了。”王先生说。 寻找旧址 当日中午之后,知青们依次进行合照、用餐、寻找知青屋遗址、文艺表演和为贫困知青募捐。在寻找知青屋遗址时,他们沿途观看了村中的古井和旧房子,娓娓谈起村中的人和事,偶遇村民,便在脑海中搜索对方的印象,相互问起近况。据了解,他们的下一次聚会将在2年后。(林夏 吴祖光 陈桂豪)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