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教育改革发展30年综述 改革开放30年来,茂名市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教育,全市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氛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教育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推动了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创造了“普九”全国先进地区、示范性高中建设全省先进典型、高考上省专线以上人数连续7年(其中上本科线以上人数连续5年)稳居全省第二的辉煌成绩。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市教育大发展、质量大提高、实力大增强的三十年,也是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三十年,从1995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08年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1984年全市上大专线以上人数仅1211人到2008年的46479人,从平房教室到教学楼房化,成为我市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快速发展 三十年来,我市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到职业教育、城人教育,从单纯公办教育到以公立教育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互相发展的开放性教育体系。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771所(含公民办职业学校及幼儿园),在校生1667166人,教职工73320人。 (一)普及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我市1984年基本普及小学教育,1995年经省验收如期完成“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提文盲)达标,2001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到2008年底,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3%,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73%。从2001年秋季起,我市对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书杂费;2006秋季起全面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春季起实施城镇免费义务教育。据统计,全市农村和城镇共有130多万名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每学期免书杂费补助金额达21801.34万元,全市每年免书杂费可减轻群众负担约6.71亿元。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 (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我市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步伐,作出了在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规划,大力创建示范性高中。1997年至2005年,全市斥资8亿多元搬迁新建茂名市一中、高州中学、信宜中学、化州一中、电白一中新校区,示范性高中建设成为全省先进典型。普通高中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1987年,全市只有高中44所,当年招生7500人、在校生21956人。1996年我市普通高中招生14420人,在校生33532人;2002年普通高中招生3.71万人,在校生8.59万人,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132.17人;2008年,全市普通高中71所,招生6.39人,在校生17.48万人,万人在校生244.9人。全市有国家级示范性高中5所,省一级中学34所。高中优质学位达八成以上。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改革办学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办学形式,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1984年,全市有农职中24所,在校学生2250人;1988年,全市有职业高中35所,在校学生12378人;2008年,全市有中职学校39所,招生35366人,在校生77467人。全市现有5所国家级重点职校、5所省级重点职校和9所省首批骨干示范建设项目学校,容纳了中职三分之二的在校生,大大提升了中职教学质量,使我市2008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8.3%。全市有4万多名中职学生享受每人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补助。 (三)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民办教育健康发展。2000年以来,我市明确提出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公办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办学体制,加快发展民办教育。发展民办教育的重点是非义务教育阶段,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举办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教育。我市民办教育历经30年的发展,逐渐从对公办教育的补充地位上升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初步形成了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2006年,全市民办教育在校生达15万多人,在校人数首次进入全省五强;2008年,全市有民办中职学校16所、普通中小学65所、幼儿园425所,民办中职、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分别达33596人、40373人、46341人。 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30年来,我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跟随着国家和省的改革发展步伐,稳步推进。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基础教育从1986年开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2000年后基础教育实现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撤销乡镇教办,教师工资实现了县财政统一发放。基础教育从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到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转变,是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职业教育则由行业办学划归教育部门管理,采用合并、联办、共建、划转等方式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进行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结构调整,这是教育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我市还完成了国有企业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原茂石化公司、柳州铁路局和三茂铁路公司所属的中小学顺利移交市政府管理,优化了市区的教育资源。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新教师凡入必考的制度。 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一)教育投入大幅增加。1979年,茂名市(含四县一区)教育经费实际支出为206.03万元,1996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为91697.5万元,2002年的总投入为198254.9万元,2006年的总投入为285591.2万元。据初步统计,2008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315341万元。 (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80年代中期,我市实施“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工程;1990至1991年实施校舍危房改造;2000年以来,全市改造薄弱学校756所,改造老区、山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418所;2007至2008年,全面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校舍建设突飞猛进。特别是信宜教育城建设规模大起点高,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中、小学及幼儿园等全部配套,可容纳2.7万名师生,受到中央和省领导的高度评价。据统计,1986年,全市学校校舍面积为320.8万平方米;1996年为677.34万平方米;2002年为809.8万平方米;2008年达1105.7万平方米。特别是2007至2008年初全面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工作成绩显著。“危改”学校达1549所,共投入资金3.8亿多元(其中省补助2.49亿元),共拆除危房574649平方米,维修危房共487050平方米,新建校舍614285平方米,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任务。“危改”工作的顺利完成,使我市农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三)教育信息化稳步推进。1978年以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几乎没有电教设备。1979年后,县(市)才陆续建立教学仪器站。据1987年统计,全市各类学校有仪器室488间,实验室203间,各种教学仪器165807件,电教设备8670件,电脑114台,投影仪223台、幻灯机227台、收录机978台、电视机119台。2008年,全市中小学有实验室2173间,图书馆(室)2335个,电脑室830间、配置电脑40000多台,多媒体电教平台1800多套,语音室485间,有60多所学校建起了千兆校园网,800多所学校通过光纤、ADSL等形式接入教育城域网,实现“校校通”。 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市大兴尊师重教之风,努力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和待遇。一是实施了教师安居工程。整个“安居工程”建成教师住房20496套,共约171.6万平方米,总投入10亿多元。总投资、总套数、总面积三项均居全省第一。二是解决了民师问题。全市有6175名民师通过考试合格转为公办教师,对年龄大、教龄长的民师实行退养,由政府发给生活保障金。三是实行教师工资优先发放。1999年起实行教职工工资县(市、区)长负责制,保证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四是全面实行公开招聘、招考、择优录用教师制度。2008年首次赴“211工程”师范院校现场招聘市直学校教师,现场招录优秀应届毕业生156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3名)。加上通过公开招考录取的89名,2008年共招录新教师235名。整个招聘、招考过程公平公正公开,群众十分满意。五是推进了“十百千”名师工程和教师继续教育,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2008年,全市有中小学专任教师6644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为99.7%、初中为97.6%、普通高中为87.6%。2008年,我市首次评选表彰了全市基础教育系统名校长和名教师。目前,我市正按省的部署,认真组织首批“代转公”招录考试的有关工作,争取2010年前基本解决代课教师问题。 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我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和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突出表现在高考成绩越来越好。1984年全市高考上大专线以上人数只有1211人,1996年为2860人,2002年为10392人,2006年达40749人(接近全省的九分之一)。2008年,全市高考上省大专线以上人数达46479人,其中普通类上专科线以上人数45620人,比上年增加5850人,增幅达14.7%,上线人数连续七年排全省第二;上本科线以上人数达18445人,比上年增加2303人,增幅达14.3%,上线人数连续五年排全省第二;本科A线、重点线上线人数增幅居全省前茅,还涌现了5名全省高考单科状元。近10年来,我市涌现了4名全省高考总分“状元”、35名全省高考单科“状元”。(王志维 华峰 陈艺平)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