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有常,宇宙变迁,遵循的是自然法则;纵观历史,国家兴衰,区域起落,遵循的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体制创新,技术革命,乃经济社会得以大发展之根本;区位优势,外在机遇,政策扶持,乃区域经济、产业经济迅速崛起的强大推动力。回顾茂名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其经济社会纵向比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横向比差距甚大。如何正确认识历史,谋划未来,成了全市上下关心的大问题。本文试图以区域经济有关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上剖析茂名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成因,寻求破解茂名经济发展难题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茂名发展的成就与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茂名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这里笔者不想列举枯燥无味的统计数字,而是通过茂名人民生活中能感受得到的事物去认识)。80年代初,茂名只有两条路:一条红旗路、一条油城路的一段,一个百货大楼,一个茂名酒家,一个邮电局,一个银行。城市规模很小,设施落后。现在茂名已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中等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衣、食、住、行、用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汽车、电脑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农民住上了楼房,用上了手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大大提高。可以说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其变化是翻天覆地的,许多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但是,相对全省,特别是珠三角,茂名发展慢了。俗话说“不进则退、进慢亦退”。现在全市上下都感到了危机感、迫切感。过去有欠发达地区的领导说:“有思路、没出路”,“上面有想法、下面没办法”。是啊,多年来,欠发达地区的人们都在寻求加快发展的办法,但“难题”难破,不但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反而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也一样。难道“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在21世纪还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铁律吗?这是一个世纪命题,也是世界难题。
二、从区域经济理论分析我市经济发展慢进的原因
(一)区位要素的影响。经济区位是空间概念,经济区位是区域经济的第一要素,不同的空间区位体现着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资源约束、技术约束、观念约束,而最终反映不同的经济水平。区位的优劣强弱主要取决于地区性投入、地区性需求、输入的投入以及外部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改革开放之初,在当时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交通通信、对外交往、思想观念等投资环境方面,珠三角地区比茂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属边沿化的地区,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二)增长要素的影响。增长要素包括资源、资产及资本、人才与技术。这些要素,是经济赖以增长的主要因素。区域经济体通过对区内增长要素的整合,并通过创造便利化的增长要素流动环境,吸引区外增长要素向区内流动,促使竞争力的形成,使经济获得快速增长。增长要素的流入,决定于有没有可供利用的资源。上世纪80、90年代,轻纺工业、电子工业,之所以能成群地涌入珠三角,最大的资源就是他们有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增长要素与上述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而当时茂名可供利用的资源是什么,是自然资源吗?是农副产品吗?似乎都不是,这些都不足以促使增长要素大规模流入。按理说,茂名最大的资源应该是茂石化提供的原材料。但是茂石化作为国有企业,其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体制约束较多,企业办社会,产品体内循环,加上当时乙烯没上马,茂石化能提供给地方的资源并不多。没有可供利用的资源,就不能吸引资本流入,没有资本的流入,人才技术就没有赖以依托的载体,因而也不能流入。经济增长因素不能向茂名流动,经济快速增长自然就难以实现。
(三)战略要素的影响。本文中的战略要素特指国家、省层面所做的战略规划、政策安排等重大推动因素。它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影响,它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关键性区位及经济体起着关键性作用。第一,统揽全局的战略要素往往有助于发现区位要素新的价值,导致更多的增长优势形成;第二,国家层面的产业布局与政策、资金安排等国家战略是区域经济的最高形态,它促使获得战略要素的区域凸显战略优势。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省层面在茂名的战略布局,除了茂石化的炼油能力扩大、新上了乙烯项目以及一些基础设施以外,其他基本没有体现。国家的政策往哪里倾斜,那里就大发展,这种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改革开放之初,政策倾斜广东,广东就发展;90年代政策倾斜华东,尤其是上海,长三角大发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内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发展也加快;现在正在实施振兴东北、中原崛起战略,整个内地发展势头逼人。国家的政策管不到茂名,而广东省在发展指导思想上一直以来有“重珠三角、轻东西北”的思想,虽然从第九个五年计划开始就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西两翼及山区发展,但在具体的政策措施上没有落实,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在项目布点、资金安排、引导产业转移、税收和利率等优惠政策方面都没有具体措施,也没有具体行动。
(四)增长极的“极化效应”的影响。增长极就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一个时期,经济的增长往往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这些区域就能通过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从而形成增长极。增长极形成与发展过程会产生两种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经济增长极带来的“极化效应”消耗后发地区的资源、资产、微弱资本和人才,财富加速流向极点。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但是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而且还与核心区的距离和交通等因素相关。
增长极理论正好解析广东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与茂名差距不大,由于国家对广东实行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珠三角凭着他们敏感的触觉,开放的理念,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及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轻纺、电子工业由亚洲“四小龙”向中国大陆转移的良好机遇,大量引进外资,发展“三来一补”,发展加工贸易。再加上短缺经济时代,只要能生产,就有人要,国家宏观干预少等有利因素,使该地区获得快速发展,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形成了区域增长极。而东西两翼,山区没有这个条件。珠三角区域增长极的形成,对东西两翼、粤北山区产生了强大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转移到增长极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对周围区域产生负效果。
现在珠三角经济开始转型,由轻纺、电子工业为主逐步转向适度重化,其“扩散效应”发生作用,促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后进地区扩散。增长极带来的“扩散效应”对后进地区起到一定的带动效应。但是,每一次新的产业转移无不重演着把低端产业链向欠发达地区延伸,其物质载体或表现形式包括各类别产业、新工业园区、经济协作区等。广东新的产业体系在加速形成,财富在扩张,但“马太效应”仍在扩大。
除了上述因素外,在现实中,投资环境不佳,发展思路不连贯,思想观念落后等也影响了茂名经济发展速度。
三、破解茂名发展难题的理性思考
毛主席说“穷则思变”,“变”从哪里入手,不能凭空想象,要有理论指导,有实际可能。必须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变”,绝不是从先发地区转移几个低端产业项目就行,因为,现在我们已经没有当年珠三角转移产业的条件:从产业发展阶段看,当时以轻纺、电子产业为主,现在要适度重化;从市场环境看,当时是卖方市场,现在是买方市场;从转移的目的地看,当时很集中,现在非常分散。所以我们从发展战略思想上决不能指望通过产业转移来改变我们的现状。产业转移只对县域经济有一定的作用,也不是没计划地搞几个新项目就行,因为,这样不能形成产业群,也就不能形成增长极,没有新的增长极,就没有大的发展。要“变”,就必须分析当前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要分析当前国内外环境,要分析国家、省的发展规划,政策取向,要分析我们的优势及潜力。找准潜在的增长极,制定完整的、系统的、国家和省认可、支持的发展战略规划,奋斗目标,战略步骤,工作方案,部门职责,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才能实现大“变”。根据上述影响我市“慢进”的理论分析,以区域经济理论为依据,提出如下破解我市经济发展难题的思考。
关联经济原理告诉我们,经济的滞后是相对而非绝对的,通过弱势要素向优势要素的成功转换,可以带来优势经济或经济竞争力的迅速形成,最终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蛙跳效应”或“遏止领先效应”。这样一种规律,值得后发地区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思考。我们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从各种条件比较中,寻找到我们潜在的增长极。
形成增长极有三个要素:政策、区位或产业优势、机遇。具备了这三个要素,资本、技术、人才等增长要素就会流入,经济就能腾飞。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纸上谈兵”到了真正实施阶段,现正在制定并即将实施振兴东西北战略,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带规划,竞争性财政政策等,这为我们争取政策支持提供了可能。茂名地处沿海,具备建设深水大港的条件,海洋交通地理位置优越,这就是茂名在适度重化发展阶段潜在的区位优势;茂名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这是茂名最大的产业优势;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重化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就是茂名的机遇。当这些因素同时具备,并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将会促成经济迅速出现产业集聚现象,形成经济增长极,促使这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这就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按照这个理论的指导,茂名应从如下四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在战略要素增长极意义上,从政策上寻求突破
前面讲过,战略要素特指国家、省层面通过“自上而下”的区域发展政策来实现,而且战略要素所作的战略规划、政策安排等对增长极的形成具有重大引领和撬动作用。因此,我们要破解发展的难题,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从政策上、规划上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认真研究广东省即将实施的东西北振兴规划、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规划、石化产业带规划、竞争性财政政策等政策动向,结合茂名市的实际情况,抓紧制定针对性强的专项发展计划:如港口发展规划、园区规划、城市规划、重化工业产业群规划等重点规划(计划要详细、具体、科学、可操作),并通过积极的争取,把茂名的想法变成广东省甚至国家的计划,纳入广东省或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尤其要明确把港口经济和石化产业作为发展的突破点,争取在这两个方面形成茂名市的增长极,并在广东省的规划中给予明确,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在区域经济增长极意义上,从港口经济寻求突破
港口经济是增强我市区位优势的潜在因素。港口经济从空间上看是一个区域概念,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相关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经济,或者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结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港口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我国沿海地区港口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多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茂名市具备建设深水港的优越条件,已是不争的事实,必须加快开展各项工作。(1)高起点制定专门发展规划,对港口进行功能定位,促使港口成为具有临港工业、物流分拨、仓储加工、商品展示、临港服务等全方位增值功能的现代港口。(2)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适应当前世界航运界船舶大型化、经营联盟化和干线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北山岭港航道、码头和园区建设。同时积极构筑完善畅通的集疏运网络系统,拓展港口对内、对外腹地范围,利用多种运输方式为港口发展吸引更多的货源。
通过港口的规划和开发,形成经济区位新优势,以区位要素吸引各种增长要素流入,形成强有力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三)在产业经济增长极意义上,从石化产业寻求突破
产业经济意义上增长极理论,提出了“发展是一连串不均衡的锁链”的命题,指出“发展确实是按照主导部门带动其他部门增长,由一个行业引发另一个行业增长的方式进行的”。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
打造产业经济增长极的必需条件:(1)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2)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即发育成为增长极的产业需具备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存量,通过不断投资扩大经济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率,形成规模经济;(3)要有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它包括既要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还要有政府高效率运作,恰当的经济政策、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软环境”。
按照茂名市的基础和适度重化发展阶段的机遇,茂名最具形成增长极条件的产业,只有石化和电力,尤其是石化产业。培育一个产业经济增长极,不是搞几个零零散散的项目就成,它必须形成一个产业群,把整个产业放在一条产业链上,就像一个分工协作精细的工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聚集效应,才能形成极效应,从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这里茂名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要研究茂石化产出的产品有什么,哪些能提供给地方,哪些不能提供,是现有的还是将来才有的,如果是将来的什么时候才有,哪些可以通过港口引进。这些产品作为原材料能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产业链有多长,生产条件、市场情况如何(现在怎样,将来怎样)。把有关情况弄清楚,制定好具体项目规划,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配套好各种条件,开展大力宣传和招商引资,使资金、技术、人才等增长要素伴随项目流入我市,使石化产业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产业群,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产业经济增长极。
(四)致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增长要素。
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好城市功能,更主要的是建设好配套完善的工业园区,搭建好包括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排污等在内的发展重化工业大平台。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增长要素流入我市,促进增长极的形成。
只要我们找准了发展的定位,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明确部门职责,齐心协力解决计划落实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一步一个脚印,狠抓落实,茂名将会出现希望的曙光。未来的十年,将属于茂名的十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茂名“欠发达地区”的历史将会改写,届时,“排头兵”非“我”莫属。努力吧,每一个人都尽一分力,将会形成强大的力量,共同托起茂名美好的明天。
二ΟΟ八年六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