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劳务输出大市”之称的信宜市,全方位展开“双转移工程”建设,着力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劳务流转方式实现了从外输向内输的转变,呈现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力在家门口就地就业的新景观。三年来,全市新实现就地转移劳力达15万多人,其中发展毛织业解决就业人员5.5万多人。 致力发展工业经济,以工业为龙头带动劳力转移。近年来,信宜全面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承接珠三角毛纺织业转移为突破口,出台优惠政策,打造毛织业龙头产业,促使毛织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并且带动发展其它相关产业,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至今年6月份止,全市承接毛纺织企业682家,创造就业岗位5.5万多个;以毛织业带动引进其它劳动密集型企业635家,创造就业岗位3.5万多个。此外,该市在承接产业的过程中还推行“两同时”制度,即项目建设与人员就业规划培训同时进行,项目建成投产与农村富余劳力实时安置同时进行。该市就业服务中心与工商部门建立健全了用工信息联网制度,新建企业注册时就可将岗位需求和用人标准通过网络传递到就业服务中心,由就业服务中心跟踪服务。其中在今年4月份新建的启骏实业公司六运印丝厂,由就业服务中心介绍输送的农村富余劳力多达100多名。通过这种模式,该市在民营企业有计划地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力就业3万多人。 致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稳定转移基数。近年来,信宜把“农业稳市”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龙头企业和与之配套的产业化基地,以“公司+农户”、“公司+订单+农户”、“基地+农工”等多种模式,为农民创造就近方便的就业岗位。目前,信宜已拥有规模以上农业企业1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200多家,农业产业基地189个。这些“农字头”企业和基地不但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还为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4万余个。 致力发展第三产业,以第三产业拓宽劳力转移市场。信宜在力抓一、二产业的同时,还瞄准生态旅游,以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带动以商贸、餐饮、旅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劳力吸纳“口袋”。近年来,该市以“商家开发+农民打工”的模式,开发建设了天马山旅游区、甲门峡漂流、石狗岭旅游区、龙玄峡漂流等10多个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快速发展起来,去年全市接待游客达9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2亿元,当中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多达2000多个。旅游业的兴旺,流动人口的增加,也有效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该市新增了裕兴百货、肯德基餐饮连锁、加州旅馆、尚旺酒家等大批商贸、餐饮、旅业企业,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500多户,连锁经营商店316家,去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6.3亿元,比增19.4%,已连续两年增长15%以上。第三产业的繁荣兴旺,创造的就业岗位累计达3万多个,间接带动农民就业近3万多人。 强化农民就业培训,以培训提高转移成功率。近年来,信宜以市劳动培训中心为主,各职教学校为辅,创新农民实用技能培训手段,在传统的“三定”(定向、定单、定岗)培训的基础上,根据培训对象、工种需求等的实际,试行部门归口培训、企业岗前培训、工种委托培训等模式,力求受训劳动力“适销对路”,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和转移成功率。同时,该市还在人口比较多的镇设立劳动力技能培训分校,方便更多的农民能在家门口得到培训。去年以来,该市仅镇、村两级就举办培训班109期,培训农民9300多人,其中就近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受训农民达98%以上。此外,该市进一步加大了职业教育力度,在现有4所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基础上,投资近2亿元,建设占地500多亩的信宜市职业教育中心。目前建设正如火如荼顺利进行,预计今年秋季招生2万人。届时信宜职业教育每年的毕业生将达到3万多人,信宜的劳力转移将会出现另一番新景象。(杨新华 汤洪波)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