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把握县通镇公路建设契机,实行科学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创新建设模式,有效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目前,该市完成了列入省计划的115公里县通镇公路建设和35公里县道改建任务,完成镇通建制村公路硬底化1432公里,在建145公里,95%以上的村委会公路实现了水泥硬底化,有力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实行科学规划,完善农村路网结构。该市于2002年提出了规划建设“230经济圈”的发展思路,即建设一条东起分界,西至石板,北到马贵、大坡的水泥二级公路与国、省道连结成网,形成了一个“内环绕高城,外辐射边远农村”的活跃“经济圈”。经过几年建设,这条长达230公里的水泥二级公路业已投入使用,既解决了山区群众“行路难”问题,又促进了公路沿线经济的发展。 多方筹集资金,提高资金管理效能。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科学规划“230经济圈”,争取列入省计划115公里、补助资金1.1亿元;建立镇通建制村公路硬底化建设项目库,争取列入省计划1766公里、补助资金2.5亿元。二是拓宽地方筹资渠道。采取社会捐助一点、“一事一议”筹措一点、民主协商解决一点、市场化运作解决一点的筹措方式多渠道筹措配套资金。三是动员受益群众出勤出力。各镇(街道)制订镇通村公路水泥硬底化建设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深入宣传农村公路的建设政策,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镇通村公路硬底化建设。四是强化建设资金管理。镇通村公路水泥硬底化建设资金由该市财政部门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创新建设模式,确保公路建设质量。一是明确镇政府是项目主体。由各镇(街道)政府牵头,组织村干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共同负责组织工程实施工作,包括确定工程造价、选择施工单位、现场施工管理等。二是加强公路建设质量监督。成立地方公路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小组和成立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检测中心,分别负责该市镇通村公路建设的测量设计、施工质量监督、现场监理员培训、计量支付等工作和镇通村公路水泥硬底化建设的质量检测工作。三是建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实施“一路一档十有”,即每条公路的建设和管理要手续齐备,资料完整,有计划立项、简易设计、设计审批、开工报告审批、施工合同、廉政合同、工程质量检测表、工程计量支付表、竣工验收表、养护档案。四是完善工程建设施工单位自检、群众代表现场管理、社会监理、政府监督的四级质量保证体系,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新闻监督作用,构筑起综合监督网络,努力将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建成“放心工程和满意工程”。(莫晖 赖建雄)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