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061.69元,比1986年增长10.7倍,年均递增8.9%,农民人均生活用房31.15平方米,比1993年的7.2平方米增加23.95平方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个以包产到户为标志的改革率先在农村实施,从此在全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三十年来,经过全县人民不懈努力,该县农村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农业生产逐步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轨道,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电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的三十年。幢幢楼房拔地而起,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从三十年前破旧低矮,阴暗潮湿的土砖瓦房,到现在宽敞、明亮的楼房,从烧污染大的柴草,到现在用上的液化气,电气化等;从简易厕所到现在的独立卫生间;从煤油灯到电灯,从泥土路到水泥路;从出行走路,到骑摩托车,开小汽车等。样样都折射出该县农村勃勃生机,恒古未有的新面貌。 农村经济总量得到快速发展,1978年至2007年,全县农村社会经济总量几十倍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17亿元(扣除茂港区,下同)增加到68.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0倍,年均增长9.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1.21亿元增加到42.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1.3倍,年均增长11.3%。三十年来,该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乡镇企业迅速崛起,迅猛发展。到2007年底,全县乡镇企业达2.12万户,实现营业收入124.2亿元,实现利润9.5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1倍、385倍和219倍。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现在乃至以后仍是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该县农业生产通过念活“山海经”,积极调整种养结构,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种植和禽畜、水产养殖。逐步形成了以荔枝、龙眼为主的水果基地,以水东芥菜、北运蔬菜为主的蔬菜基地,以红心鸭蛋为主的禽蛋基地,以对虾为主的水产养殖加工基地等。这些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加工基地,有力地促进该县农业生产发展。 三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养猪等实行直补,使农民确实得到了实惠。该县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农村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使该县农民收入逐步提高,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据全县100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显示,2007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061.69元,比1986年增长10.7倍,年均递增8.9%,农民人均生活用房31.15平方米,比1993年的7.2平方米增加23.95平方米。 全县农村年均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72部,手机112部,彩电81台,电脑1台,摩托车99辆。随着该县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文化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农民的生活有了保障,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三十年前广大农民群众精神食粮的单一、匮乏,到现在农村各种文体活动的开展、活跃,样样都是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好处。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2007年全县农村参加低保人数27335人,占全县人口的2.3%,投入低保资金1067万元。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67.56万,占农业人口的76.13%。全县有99.3%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14.5%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11.1%的村有图书馆,文化站,10.1%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王秋)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