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总量增长迅猛 30年来,信宜的干部群众用不甘落后的志气、勇立潮头的豪气、敢创一流的勇气和艰辛勤劳的双手,雄辩地告诉世人,信宜正在迅速崛起,信宜正在跨越发展。1978年至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由2.74亿元跃升到了152.7亿元,人均GDP由340.94元上升到了13890元;地方财政总收入由2679万元大幅攀升到了10.5亿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由1666.1元增长到161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0多元增加到了5096.8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360万元增长到71.9亿元。这一串数字,深刻说明了改革开放给信宜带来的巨大变化。 工业经济撑起半边天 改革开放以来,信宜紧紧依托资源优势,抓住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有利时机,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发展,实现了工业投资增加、工业门类增加、工业总量增加。不断壮大了竹器、木器、玉器、松香、电力、石板材、造纸等传统支柱产业,培育了制药、毛纺织、电子电器、服装皮具、矿产开采加工等新兴产业,引进、扶持发展了如江东电子、日红树脂、东南石料、新光石业、旺良塑料、紫金矿业、康祺药业、粤昌纺织、百信织造等一大批年产值千万元至亿元不等的工业骨干企业,打造了一批在省内乃至国内叫得响的如竹器之乡、小水电之乡、金牌松香、南国玉都等品牌。2007年,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加值达38.7亿元,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目前已达35.3%,这充分显示该市正迈上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之路。 农业结构调整大步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信宜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商品经济,促进农民就地从事非农工作和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经历了以种粮为主到种养并重,家庭经营经历了以自给自足为主到以商品经济为主,农民从追求“有地可种,仓实肚饱,一宿三餐”,到向追求“有工可做,有钱收入,支出多元化”的转变。该市肉类产品产量连续六年在全省县级排名第一。2007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已达到50.4亿元。并且农村二、三产业走向繁荣,全市有5万多农民就地从事非农工作,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务输出达20多万人,年劳务收入达10多亿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362个村委会实现了镇通村公路硬底化,93.3%的农户住上了楼房。 旅游产业打响品牌 信宜依托“青山秀水”发展生态旅游,大力实施“旅游旺市”发展战略,先后引资建设了西江温泉、天马山、太华山、大仁山和甲门峡漂流、龙玄峡漂流等旅游景区,其中西江温泉、天马山被评为“三A”级景区,与市区“一河两岸”、教育城、两大公园等城市亮点互相配套,并且建设了一批星级酒店,“食、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魅力和接待能力大大增强,形成了信宜“一日游”、“二日游”规模。2007年,全市旅游景区、景点接待游客99.5万人次,全市旅游收入达2.1亿元,信宜正逐步发展成为粤西生态型园林式旅游强市。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