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改革开放以来,信宜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一届接着一届干,一项连着一项上,经过长期苦战,一举改变了偏僻闭塞的旧貌,正以路网电网通讯网网网相连、车流物流信息流畅流天下的新姿在粤西崛起。公路建设,先后扩改了207国道公路和省道仙松线,2000年又打响了“村村通公路”的大会战。到200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265公里,比1994年增长85%。其中村村通水泥路从无到有,到目前全市乡村公路硬底化改造已达1500公里,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途经信宜的全国第三条南北大通道洛湛铁路现正在建设中。电力建设方面,坚持电网建设与改造一齐上,实现了同网同价,特别是投资近2亿元建设的220千伏六运输变电站,有效地解决了信宜小水电输送和网供的瓶颈制约,有力地保证了信宜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用电。通讯建设方面,近几年更是呈几十倍上百倍的高速增长,城市全面普及,农村广泛覆盖。陆地交通网、空中通讯网,正在把信宜同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连为一体,使信宜发展汇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洪流。 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 信宜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面貌显著改观,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市区面积由小变大,由建市初的6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20.5平方公里(规划为6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8万人增至22.35万人,相当于再造了近三座新城。城市品位由低变高,人居环境由劣变优,以投总资2亿多元建设的“一河两岸”系统工程为龙头,带动了沿线新尚、玉都、城北、城南、陈锦垌等一批开发区以及城市道路、供水、供电、绿化、美化、亮化等配套工程建设,建成了一批生态型、园林化、开放式住宅生活区,人均住房面积居茂名市前列;建设了一批如绍秀体育馆、绍秀图书馆、玉都公园、梅岗公园、淘金湾文化广场等标志性的建筑工程,使信宜城市品位提升、人气骤增。以镇隆、怀乡和合水三个省中心镇为龙头带动各镇集镇建设全面铺开。近年来,省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信宜,对信宜城市发展予以高度评价。 社会事业彰显辉煌 信宜市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社会事业,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城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投资两亿多元搬迁了市人民医院,完善了镇级卫生院的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得到较大提高,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得到加强,体育事业持续发展,文化领域精品迭出,一批文艺作品先后获得省或国家级奖励。拥军优抚安置工作不断进步。严格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突出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打造“平安信宜”,实现了经济繁荣下的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特别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考连年夺佳绩。在“改危”、普九、调整学校布局等系列工程的推动下,全市镇级教育基础建设发展迅猛。近年城区学校新建学校7所,新增学位31000个,使城区的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得到协调发展。投入资金2.5亿多元建设的教育城,教育城校舍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城内有信宜中学、教育城初中、教育城小学、教育城幼儿园4所学校和1个青少年宫。信宜中学更是通过了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确认和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信宜教育城已成为该市教育的优质品牌,对辐射带动全市教育全面上水平、整体上台阶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3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原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视察信宜教育城后非常高兴地说:“信宜抓教育抓到了根本,像信宜这样的教育城,在基础教育中全国没有,这是一大亮点、一大创举、一大德政,信宜创造了中国教育的奇迹!”高中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中招生人数由建市前的10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万多人,增长10倍多。同时也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高考连年夺佳绩,2008年高考上省专线以上达到9572人,上线人数接近1979—2000年(共10160人)20年的总和。(梁德富)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