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革命老区30年来发展纪实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了一个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茂名革命老区走过了极不平凡的30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政府实事求是地补划了革命老区,使全市老区村庄由34条、3万多人增加到4166条、156万人(最近统计已达200多万人),老区人口约占全市农村人口三分之一,同时又将在战争年代对革命有功的“五老”人员3400多人纳入“定保”优抚,革命老区的历史地位得到确认。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在农村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惠及革命老区,在历届各级党委、政府对老区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对老区的关心支持下,全市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贫困、落后的老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水泥公路通云开 我市的革命老区村庄大多分布于交通不便、远离市镇的山区和边远地区。“行路难”是困扰革命老区发展的突出问题。位于著名的云开山脉腹地、海拔960米的信宜市钱排镇云开行政村,距离钱排镇18公里。过去,通往云开村只有一条崎岖小路,不用说小车、摩托车,单车在这里也派不上用场,所有的物资进出只能肩挑背扛,来回一趟要翻山越岭走3个多小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交通条件大大改善,修通了村到镇政府的18公里水泥公路,物资进出再不用肩挑背扛了;同时还修通了村连接罗定公路7公里的东向出口,结束了云开人往广州要绕道东镇、多走100公里的历史。路通财通,该村群众利用高寒山区资源,大力发展三华李、迟熟龙眼、大果山楂,还有2000多人外出务工,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不少农户建起了新楼房。 云开村的交通条件改善仅是全市革命老区交通建设的缩影。从2005年开始,省、市政府就实施了镇通老区村委会公路硬底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我市纳入建设规划的项目有808个,里程3780多公里,每公里由省补助15万元、市政府补助2万元。至目前止,已有689个村委会完成了任务,建成水泥公路3200多公里,占任务的84.5%。2009年,全市将全面实现镇通革命老区村委会公路硬底化。交通条件改善,必将进一步促进和加快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老区学校面貌新 过去,老区的学校不仅教室缺乏,而且破危残旧,严重威胁着学生的安全,制约革命老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大力支持下,我市从2002年以来实施了革命老区破危小学改造工程。省政府按每校补助30万元的标准,投入资金18965.73万元,支持改造革命老区农村小学369所,新建校舍达433913平方米。在抓好省拨款改造的369所学校的同时,市政府按每所补助20万元,县(市、区)政府配套10万元,共安排资金1050万元,配套改造了35所革命老区农村小学,加上县级安排改造的14所,至2005年,全市已改造老区农村小学418所,受益学生20多万人。现在的老区学校,低矮、破危的校舍不见了,一幢幢崭新、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为了进一步解决革命老区学子“读书难”问题,从2006年秋季起,全市实现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革命老区及全市农村受惠学生达117.23万人;去年,全市又加大了对农村和城镇特困生的扶困助学力度,对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困难家庭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给予生活费补助的标准,由每生每学期50元提高到100元,全市受惠学生近10万人。 喝上清泉人欢喜 2006年3月,“茂名老区行”调研采访团在化州市江湖镇调研采访。所到之处,干部群众都在高兴地谈论着告别“饮水难”的话题,衷心感谢市委、市政府对老区人民的关爱扶持。坡心村委会木头坡村83岁的莫会才老人饮上自来水厂送来的清泉时感叹不已,他说:“这水好比羚羊犀角地黄汤!” 江湖镇的坡心、陈谢、连界等地,不仅是地面缺水的地方,而且是油母页岩储区,地下水含对人体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用来煮开水冲茶,茶水当即变黑,群众苦不堪言。1998年1月,在上级政府支持帮助下,连界自来水厂建成使用,当地群众终于告别“饮水难”,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据了解,全市有9个革命老区镇和非老区镇的部分老区村,约80多万人严重缺水或饮水不安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解决老区群众“饮水难”问题。从2000年至2002年,市级筹集到老区饮水工程项目资金900万元,并争取到省支持5000万元,实施工程项目13个,2004年已全部完成,主管供水网可解决20万群众饮水难问题。2003至2005年,共完成饮水工程项目29个,可解决62条革命老区村庄19万群众饮水难问题。目前,茂南的山阁、电白的马踏、茂港的羊角、信宜的茶山等4项供水工程已纳入计划,正在抓紧实施。 合作医疗解民困 “合作医疗救了我”!这是电白县那霍镇新村村委会竹头村村民谢汉东的肺腑之言。原来,谢汉东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他在今年2月患上脑血管疾病,住院费用高达51866元,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不算,还背上沉重的债务。根据他的实际困难,镇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在按规定给予他报销补偿医药费11123元的同时,又给予他医疗救助1970元。 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看病难、看病贵”甚至因病致贫问题,我市从2003年开始,就积极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各级党委、政府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全市合作医疗的参保率、筹资标准、补偿比例逐年提高。2008年,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众达480多万人,占农业人口的98.11%;医疗补偿封顶线,则从2006年的1万元提高到3-5万元;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达到60%-70%,县级医院报销比例不低于40%,县外医院不低于30%。2007年全市参合农民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例为32%。 最近,全市又开展了对80所农村薄弱卫生院的系统改造,其中革命老区镇卫生院达34所。这是缓解老区和全市农民“看病难”,提高农村医疗水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迁建新村引凤来 从2003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在实施“告别泥砖房”决策的同时,有计划地对偏远分散、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革命老区村庄进行搬迁改造。全市需要搬迁改造老区村有85条,至目前,已有74条完成了整村搬迁改造,搬迁人口1143户5300人,大大改善了老区村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河琅村委会的石广田、鱼花岭、荔枝田三条小村子,散居于老区云潭镇北面云雾山的半山腰,共有49户190人,远离村委会5公里多,长期无法通路通电,行路、上学、就医、用电十分困难。由于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男青年的婚姻成了大难题。据村委会主任陈畅周介绍,村民蓝某宝在外打工时,与外省一名女子相恋并生了个小孩,带回到半山腰的家,女方就被恶劣的环境吓跑了,一去无归。陈主任屈指一算,三条小村竟有16名青壮年是“光棍”。 为了解决三个村子群众的困境,2005年,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云潭镇政府决定对三个村子实行整体搬迁。建好的新村紧靠村委会和村小学,新建成的水泥道路直通到云潭镇政府,村中的主干道宽8米、长200多米。主干道两侧各建两排房子,错落有致。生存条件改善了,村民放心地外出和到镇上的工厂打工,经济收入比以前翻了两番多。迁建新村引凤来,原来的16名青壮年“光棍”,已有13人结婚成了家。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