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里,茂名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人们总是如此描述当时的交通状况:“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开门就是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坎”。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以及不断完善的铁路网路,让大家不再出行难,让农民不再为农产品运不出去而发愁。改革开放30年,是茂名交通大发展的30年。路越来越宽,农村越来越富裕,城镇越来越繁华。交通之变,正是人民生活之变。 昔日灰尘滚滚的泥路 公路篇 昔日羊肠小路出行难 “那时候的路哪算什么路啊!”高州市石板镇的李婆婆说起改革开放前的道路状况不禁良多感慨。她说,那时候她几乎没见过水泥路,全都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黄泥路,一下雨就泥泞难行,但不下雨又灰尘滚滚,正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尘”。带点农副产品到镇上去卖,得凌晨四五点就启程,因为交通不便,乡亲们都要靠肩挑手提将货物带出去,短短的十多公里也得走两三个钟头。 “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出不去进不来,日子非常不好过。”老家在化州市宝圩镇的陈伯说,改革开放前他从未出过县城,更没来过茂名,因为“不知得翻越多少山岭”。至于到外地,如广州等地,那就更困难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茂名坐班车到广州要十几个小时,那时很少人到过广州,也很少人外出,农村人都是‘没见过世面’的。”陈伯说。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前,全市6个县(市、区)仅有75公里不连贯的二级公路,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等外沙土路竟占了85%以上,路况差,密度小,每百平方公里国土仅有40多公里公路,未通公路的行政村比例比较大。由于公路的技术等级和抗灾能力比较低,常因路面太窄或雨水冲刷造成交通阻塞或交通中断,严重影响了车辆通行。路不通则民难富,尤其是在农村,由于交通不便,客商们望路兴叹,大量的山货及鲜活的农产品运不出去。这种交通状况严重制约了当时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文化交流和群众出行,公路交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 如今宽敞大道任驰骋 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变我市道路交通落后的状况,市委、市政府坚持“交通先行”的指导思想,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公路建设的政策,始终把公路建设作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共引进国内外资金80多亿元(其中外资6亿多元),相继建成高水公路、325和207国道茂名段、茂化线、高长线、进港公路等一级公路及一大批县通镇、镇通村委会公路。 尤其是“十五”时期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工业立市”、“四大跨越”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突出抓好高速公路、县通镇公路和农村公路等重点工程,改造国道49.3公里,改造省道272.9公里,改造县道750.89公里,新建、改建镇村公路5536公里。广湛高速公路茂名段86公里的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我市高速公里零的突破。 据统计,至2007年底,我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847.2公里,公路密度69.7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6公里,一级公路267.2公里,二级公路1229.3公里,三级公路440公里,四级公路6537.1公里,基本建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实现了市到县(市、区)100%通一级公路、县(市、区)到镇100%通二、三级公路、镇到村委会绝大部分通四级以上公路。 市区道路四通八达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市区先后改造或新建了油城路、高凉路、西粤路、茂南大道、高架桥、永久桥等道路和桥梁,以及一些道路交叉口,使市区交通环境进一步改善,东西走向的官渡路、官山路、油城路、迎宾路、双山路、新福路、站前路,以及南北走向的红旗路、江东路、人民路、光华路、文明路、高凉路、西粤路,基本形成了“七横七纵”的道路骨架。许多来过茂名的外地人都赞叹茂名市区的道路井井有条。最近已通车的茂南大道,更是目前市区最宽阔的一条道路,该路与高水一级公路、光华南高架桥、环市西路、计星路等重要道路连成一体,大大缓解市区交通紧张的状况,极大地改善茂南开发区的交通环境,有力地推动茂南开发区乃至市区经济的发展。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