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年例据说起源于唐朝中期的新春祖先祭祀,至今近千年历史。 光绪《信宜县志》 卷一 舆地志十 风俗载:“元宵,城市家悬彩灯,亲朋聚赏萧鼓,歌讴之声达旦。多于是月乡傩,名曰年例。” 《茂名市志》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 年例’是当地民间祭祖、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地处鉴江流域的信宜,年例之风一般在乡村举办居多,并且多集中于镇隆镇和水口镇(信宜市管辖的城镇)等偏南地区,但近年来有向城市蔓延的趋势,在城南地区会根据自身经济情况选择举办年例的排场。 旧时,年例一般维持三天以上.第一天叫“起年例”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 “起年例” 以鸡、猪肉、鱼做成一副“三牲”,摆在一起供神,称谓“摆醮”。敬神、祭祖、祭礼社稷是起年例的主要流程.在过去被视为“年例”的重头戏。晚上还会有许多其它的节目,如木偶戏,舞狮,看傩戏,放烟花等等。 “正年例” 早上神出游巡门,如果村子很大,神就要从早都晚不停地巡门,绕着村子,敲打锣鼓,驱赶过去的不如意,祈祷好运的降临,保佑村民的平安。游神过后便开始准备筵席,这天主人还会邀请诸多朋好友,开怀畅饮,看大戏、看木偶戏、看飘色热闹非凡。 “年例尾” 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敬神,火烧纸,神回庙,晚上巡游,白花灯游、舞狮、舞龙,年例也就此结束。 年例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惬意和休闲,过完年例之后,人们也才会慢慢从喜庆中带着祝福开始一年新的工作。年例是当地独有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 “吃年例” 东镇塘面、镇隆镇、水口镇、北界镇都有吃年例习惯,看戏-般是以本土本乡的木偶戏为主。珠三角一些民间的艺术团往往被邀请来乡村献艺,甚至一些粤剧的大腕也欣然赶来助兴。 仪式是一条村各家的祭品送来,每张方桌上都摆一至三只鸡,鸡头朝向院落的大门———那是游神降临的方向。 在鞭炮和锣鼓的喧天齐鸣中,旗手手持彩旗鱼贯而入,紧随其后的是四把花伞,三尊大鼓,八盘大锣,终于游神的花轿出现了,在一袭红绸遮掩下的高高轿子里,端坐着三座神像。法师将神像请到铺着红纸的方桌上,燃起了大香。此时,烟花腾空而起,长号聚鸣,锣鼓暂歇,村民们腰系红带,举香叩拜,为新的一年祈福. 接着一盘接着一盘上来的美食佳肴,菜式繁多,蒸的、炖的、炒的、焖的应有尽有。几十户人家开始摆桌上菜迎来四方八邻的亲戚朋友吃年例,席间,不断有前来赶年例讨利市的民间艺人,他们手持快板,口唱吉语,当东家的利市到手,马上收声急匆匆赶往下一家。 村子里的戏台永远是最热闹的地方。大人们在戏台前面多心不在焉,或在聊天或在打电话,真正的观众多是凑热闹的小孩子。当人们不再为“吃”而愁的时候,“吃年例”又有什么特别的味道?抱着这样心情去,相信你有所获。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