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民歌又称水乡民歌。属于民间音乐,这种民歌已有170多年历史,疍民们在光绪年间涌来斗门、南屏等水乡进行开垦围地,便把歌声带到了此地。疍家人把海水冲击而成的土地叫做沙田,所以在珠海、中山、顺德一带的沙田水乡流传的民歌,便被称为沙田民歌。沙田民歌分很多曲调,大家比较熟悉的咸水歌、结婚时贺婚的高棠歌、渔民打鱼唱的大罾歌,还有姑娘出嫁时的叹家姐,都属于沙田民歌的不同歌调。咸水歌两句一小段,旋律婉转抒情,缠绵悱恻;高堂歌则四句一段,高亢奔放,泼辣而具野性。歌的曲调清新,韵律天然,唱、叹流畅,委婉抒情。水乡人家在嫁、聚喜庆的日子里唱;在出海打鱼,摇船驳艇时唱;在织网绞缆时唱;特别是在休闲欢聚时更爱唱。用这些歌谣舒心解闷,欢乐助兴,从而精神振奋,激励生产。咸水歌多用对唱的形式出现,歌词多是四句一节,也有二句一节的,每节字数不拘,一般同韵,各节也可以转韵。音乐结构通常是上下乐句多次反复的歌谣体,结尾处常因歌词末句的反复而扩充。曲调常是随字行腔,但曲式和衬腔是基本不变的。另外,咸水歌的吸收能力很强,它能把其他民歌和戏曲的音调融入自己的曲调里;也可以把不同的歌曲采取去头留尾,而加以合并的方法造成新曲,使咸水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沙田咸水歌的音乐语言、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且题材广泛,演唱形式繁多,除了自己抒情,还可与他人对唱、斗歌,最大特点是触景生情,即兴唱酬。过去,在大鳌、陆沙等沙田区,凡有村民聚集的基头、围尾、河岸、艇中,不时听到人们对唱和斗歌,以歌自娱,以歌宜情,以歌会友。 【概述】 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动渔民称作疍家人, 流传于珠海沙田地区的沙田民歌是“疍家人”唱的“疍家歌”、“渔歌”的基础上,水乡人独创的一种曲目,包括咸水歌、高堂歌、大罾歌、姑妹歌、叹家姐等。咸水歌有长句、短句两种,字数不等,风格各异,抒情悠扬。而高堂歌则以每段四句,每句七字为规则,一、二、四句押韵,以叙事为主,格式如七律七绝一样。沙田民歌主要分布在磨刀门、泥湾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等珠江五大出海口,影响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从东晋时起经历代“疍家人”的创作传唱,逐渐形成的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歌。它采用带有珠海沙田地域口音及语汇的光州放眼演唱,在婚、丧、祀神等民俗活动中产生并发展。沙田民歌的歌词大都反映海河生产和沙田农耕劳动,具有海河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文化特征;歌词都是演唱的民歌手即兴编词;有相对固定的曲调,疍家人将它的唱法称为“暴肚”,具有即景、即兴的特点。演唱时无论任何乐器伴奏和任何道具辅助,具有无伴奏清唱的特征。传唱至今的曲目有5000多首。沙田民歌对珠江三角洲“疍家人”的劳动习俗、生活状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流源】 蛋家人赋予沙田民歌生命,沙田民歌拓展蛋家人生存空间。蛋家人对沙田民歌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可以说,没有疍家人也就没有沙田民歌。道光七年《香山县志》对珠海有这样一段记载,“田庐渔户水城一国”,可见珠海渔村一斑。珠海位于珠江磨刀门、泥湾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五大出海口. 百多年来,西江水大量的泥沙在这里沉淀, 逐渐淤积成一望无际的沙田区,在这片沙田区上疍家人世世代代传唱他们自己的民歌——沙田民歌。从东晋起,在历经数代“疍家人”传唱的“疍家歌”、“渔歌”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珠海沙田民歌,成为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语言和情感的交流的工具。 “晨沐阳光,晚沐风,头戴竹笠,双桨动”,就是当时疍家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泛舟江海,捕鱼捞虾,运输贩盐,围垦耕种,半渔半农,常以沙田民歌取悦。 沙田民歌源于疍家歌,起于汉代,展于元代,盛于清代。疍家人在性格、语言、服饰、居住、婚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在以打鱼为生的悠久历史中,疍家人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劳动过程的独特性,逐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极富浓厚乡土风情的疍家传统文化,疍家人把海水冲积而成的土地叫做沙田,在沙田围垦,开始了他们在沙田种植养植生活,在那里广为流传的民歌被疍家人称之为沙田民歌,沙田民歌以其独特的形式自成一体。 沙田民歌采用带有珠海疍家人沙田地域口音及语汇来演唱,内容情真意切,通俗易懂;旋律婉转,气势磅礴;副词、称谓非常多,富有人情味,听来倍感亲切,非常有特色。他们在渔歌的基础上学习和吸取广东的“木鱼”、“龙舟”、“粤讴”等曲艺的长处,也吸取客家人“采茶歌”的艺术精华,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创作出内容丰富的沙田民歌。 明末清初,浮家泛宅的人不断涌入珠江口沿海一带沙田区,以种禾、蔗、蕉、养鱼为主,同时也种桑养蚕,操捕鱼业,他们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沙田民歌。由于疍家人在过去不被允许读书识字的,一百多年来这些歌谣只能通过口耳相传。清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与疍家人沙田民歌有着不解之源。疍家人创造了沙田民歌,同时沙田民歌也为我们研究疍家人的劳动习俗、生活状态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发展】 沙田民歌以其独特的形式,伴随着疍家人的一生,百多年来,为疍家人的生活增光添彩。自有疍家人以来,这里的疍家人已经习惯用唱、叹流畅的沙田民歌来舒心解闷,欢乐助兴。他们在嫁、娶和喜庆的日子里唱;在出海打鱼、摇船驳艇时唱;在织网绞缆时唱;在田间地头、休闲欢聚时唱,处处歌似清风细雨,情如涓涓流泉。 《民俗》一书有着这们一段记载:“疍家是一种富有诗意的民族。他们栖息在海上,海潮来了,便守着艇儿,搭兄搭妹的悠扬唱和,潮水退了,便一齐下滩,捕鱼的捕鱼,拾蛤的拾蛤。” 疍家婚嫁仪式离不开一个“唱”字。森树开花叫姐咪嫁,留返亚姐煮饭煲茶。至清代,沙田民歌发展至鼎盛。据文字记载,当时凡珠三角地区的水上人家都能演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沙田民歌达到高峰,那时,人人能歌,事事能歌。专业歌手梁容胜还把歌唱到了北京,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05年,在文化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沙田民歌被列入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首次跨地域,以涵盖珠三角民间音乐的身份参加申遗。冲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字号" 沙田民歌承载着沙田地区的风情民情,滋润着一方水土一方人,抒发出疍家人的情感和心声。沙田民歌是我国众多民歌中的一朵奇葩,它以浓烈的乡音,传播知识,启发民智,至今仍有着舒展绽放的空间。而如何保护、继承和弘扬这种最具疍家特色的民间文化传统,应该是几辈子珠海人共同的事业。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