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庙的张伯触摸着三百年的青砖,说起石印庙的沧桑 在信宜平塘镇东南的林垌河水口峡谷处的大石上,有一座建于清朝的庙宇,名为“石印祖庙”(当地人简称石印庙),充满神奇传说的石印庙,与该处的峡谷相互映衬,风景旖旎。留下不少文人墨客的诗词。据了解,现在石印庙虽然已残旧,但还没有被毁灭,而且由于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至今还为许多人所不知。为揭开石印庙古老的神秘面纱,记者近日走进林垌河水口峡谷,走进如诗如幻的石印庙。 大石上巍峨的庙宇 平塘镇离信宜市区80多公里,我们去到镇政府时,工作人员已下班,镇政府办公室的杨主任牺牲休息时间,冒着雨水和寒风带我们去石印庙。沿着平塘镇圩道直走,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远远看去,公路旁边有两块大石突兀而立,一条溪河从中流过,河床左低右高,名胜古迹“石印祖庙“就建于左边的大石上。石印庙周围,还可见一些亭台楼阁矗立于一些小而高的岩石上。大石右边一旁流水声哗哗,非常湍急,原来附近有一个电站。再向前走,只见一道道峡谷,两边怪石嶙峋,峡谷两岸陡斜如削,中宽约30多米的河涧。再仔细观看那块立于河中的大石,形似印玺,高约23米,石面长约36米,宽21米,面积765平方米。与石印庙两相辉映,非常奇特。 石印庙大门 石印庙的小石径中,有一个小石门,可并排走过两个人,入了石门,是蜿蜒的石阶。小径对面有一个50多米高的大石,中段一部分与庙下大石接连,两石间下面是一个深潭,叫“响水潭”。据《信宜县志》记载,石印庙初名“大成祖庙”,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为平塘林垌村张大成公捐建,内设北帝菩萨,到清咸丰六年(公元1864年)又重新修缮,则以大石名改称为“石印祖庙”。庙高7米,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土木结构,二进格局,前座为门楼,后座为拜堂,分三厢供奉神像,庙门为三山门,巧设四假柱两虚门。有当地清末秀才张善芳撰写3门的对联,其中正门:“石镇波心,文握灵符归静穆;印浮水面,武昭法象寓威严”。庙两侧虚设两个小门,左侧门对联:“无极已高恩远照,重门虽设日常关”。右侧门对联:“神存缥缈云封径,德驻穹窿昼掩门”。 石印庙的独臻妙境 今年83岁的张伯,在石印庙守驻了20多年,他家就住在石印庙附近,自幼就到石印庙玩。 “石印庙以前好漂亮的,但有不少雕花后来被毁了……”张伯很惋惜地说。然后又说到石印的传奇:“古时候,有个放羊老阿公天天放羊上山。当时平塘山坑垌下到处都是石头,耕种十分不便,老阿公决心搬掉这些石头……” 石印庙与峡谷相互映衬,风景旖旎 讲完传奇故事,张伯还告诉记者,原来大石下的峡谷水流充足,水流滚滚,湍急咆哮。河水从石底暗洞中流过,潭中大量水花飞溅,发出“隆隆”响声。水涨时,响声更大,有如阵阵沉雷,经久不息。四周是峭壁深涧,野草杂树丛生,下有长年清澈的清水缸(潭)和长年浑浊的浑水缸(潭),还有只闻响声而不见流水的暗潭(地下河),有见流水入而不见水出的水桶潭。但后来建了石印水电站,流进峡谷的水被拦截了,再见不到当年水花飞溅的情景了。 石头上的亭台楼阁 虽然石印庙下的暗潭已干涸,但石印庙周围的景色依然迷人。采访当日,烟雨凄迷,只见石印旁的一线天、仙女石、铜鼓石、鲤鱼石、笋石、猪斗湖、锅盖潭、石屋等奇景朦朦胧胧,亦真亦幻。石印庙两岸高耸的山峰,巍峨挺立,左边像一只威风凛凛的雄狮。右边是象山,身躯圆敦厚实,一条山脉直伸下平塘河,像象鼻子喝水,妙趣横生。清未文人罗泽棠在“石印庙”诗中写道:“庙貌巍峨印石巅,林溪选胜记当年。岸通行客重门路,河伏奔流万壑泉。旗鼓叠陈芳涧上,象狮并立碧云边。窦州自古称荒僻,毕竟钟灵别有天”。对石印庙的描写韵味深厚,独臻妙境。 峡谷上的石印拱桥 清乾隆至今, 沉淀了两百多年文化底蕴的石印庙吸引了各方来客。上世纪90年代初,平塘镇政府曾拟开发石印景区,并于1992年重新修辑石印庙,但因种种原因,石印景区的开发最终没有成功。2000年6月18日,信宜市人民政府公布“石印庙”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即使如此,石印庙依然难逃岁月的剥蚀:瓦顶上随风摇曳的野草,画壁上的蜘蛛网与尘埃,小径阶石上的青苔…… 策 划:柯丽云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