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启贵同志走了,我十分悲痛。我深情地怀念他。 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解放战争初期参加革命,曾参加过辽沈战役的黑山战斗和平津战役,1950年还参加过解放万山群岛的战斗,立过大功。之后,他随军南下广东,转业到地方参加土改。继之,又奉调粤西山区、沿海,远离故土,一扎就是几十年。他是从战火中走过来的,是背着背包从东北的雪山,走到遥远的粤水的。他的一生,用光荣的历史,诠释了自己对党的忠诚。 我认识肖启贵同志,是1969年5月调到湛江地区革命委员会政工组以后相识的。当年他也从信宜县调到湛江地革委任副主任。我是政工组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在工作上有许多事常同他联系,常往他那儿跑,所以彼此比较熟悉。1983年7月同调到茂名后,他任市委书记,我当宣传部长、常委、副书记,彼引接触、了解更多了,在长期的共事、相知中,他的思想、品格、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执行政策上,他能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1978年我们都还在湛江地委工作。他当地委副书记、副专员,我当宣传部副部长。这年的上半年,许多地方农村闹分队、推行包产到户的空气很浓,贫困地区尤甚。地委根据当时的形势,组织工作组到农村去整顿社队,想稳定原有体制。此时地委指派我带队去徐闻县西联公社西联安大队处理闹分队、搞包产到户问题。这个大队很贫穷,干部、群众的情绪很大,都不愿意“归大堆”。当时,省里正在开农村工作会议,研究农业生产的体制问题。我听到消息说,会议决定老、少、边、穷和沿海地区可以搞包产到户。对此事,我还是摸不准,心里感到不踏实。正好这时肖启贵同志到徐闻搞调研,我详细地向他汇报了西联公社的情况,并问他:“西联公社是否可以归到老、少、边、穷、沿海地区这一类搞包产到户?”他听后明确回答:“可以。”于是,我即放手让群众搞包产到户,干部、群众都拍手叫好,兴高采烈。这样,一场发展生产的体制障碍就迎刃而解了。这件事,今天说起来很轻松,可是当时做起来却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 在发展经济上,他善于着眼全局,谋划长远。茂名是欠发达地区,但是潜力很大。农业,天地广阔,尤其是山地多,海岸线长,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工业,“茂油”是个大引擎,是牵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龙头,是茂名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这两大优势,关乎全市经济发展的全局。据此,在强农固基方面,他提出“稳定粮油,开发两荒”的方针,着力推动开发性农业稳步发展;在工业方面,他强调要正确处理好“茂油”与地方的关系,要正确树立两个离不开的思想。要利益相通,命运与共,齐同发展,切不可以因小而忘大。为此,1986年元旦,胡耀邦总书记来茂名视察时,他和当时“茂油”公司经理柯居涯同志专门向耀邦同志汇报了“茂油”当时的优弱,并请求发展石油化工业。之后,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的支持。从此,茂名就逐步走上了振兴石油化工之路。茂石化发展到今天,凝结着几代人的努力,其中包括肖启贵同志的重要贡献。 在两个文明建设上,他既重视抓“钱袋子”,又不忘记抓“脑袋子”,坚持两手抓。茂名设立地级市初时,基础设施很薄弱。报纸、电台都没有,市委、市政府的声音没能及时传达到群众中去,很被动。鉴于此,我当时向他建议,办一份党报,并建设起市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这些事他都非常重视。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同当时市长王冶同志研究,安排资金,支持我办起了《茂名报》(后改为《茂名日报》)、茂名广播电台、电视台。他还为《茂名报》写了发刊词。在有关报纸发行会上,他多次亲自到会讲话,推动发行工作。在他的推动下,报纸发行工作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发行量曾达到七万多份。其他方面意识形态工作,如思想理论工作、科教、文化工作等,他也都抓在自己的手上,常常过问,及时解决实际问题。一个农民出身的老革命,能如此自觉地抓意识形态,实属可贵!1989年夏,全国发生政治风波,茂名市平稳不乱,肖启贵同志尽职尽责,起了关键作用。 肖启贵同志永离我们仙逝了,愿好人一路走好! 肖贤成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