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不断成长的生命中,逐渐老去;她在2万多个日子里,时刻等待着新生命的召唤;做接生员工作40余年,她接生1000多个婴儿;做护送员20多年,她守候近500名婴儿来到这个崭新的世界。当初接生、护送的近2000名婴儿,而今已经长大成人,有的已经三代同堂,有的正在努力学习奋斗明天。近2000人,在她风雨无助的艰辛“生产”下,她为池洞“生”下了一个新扶参村。她是信宜市最老接生员之一——池洞扶参村百岁老人梁厚基。 美好正在生长,百岁老人爱春光 春天的气息在大地蔓延,惊蛰过后的池洞扶参村欣欣然又拉开了崭新的帷幕,秧苗、豆芽、嫩草……一切美好的东西正在生长。梁厚基正坐在春天里,满心欢喜地看着老房子前欣欣向荣的一切。 像是应和着屋前那树灿烂的杜鹃,还有那一菜园的嫩绿青菜,融融春光里的梁厚基满脸红光、笑容和熙,银发随春风一起舞蹈。 这位今年刚好100岁的老人梁厚基见到访者,热情招呼进屋饮水。在她的意识里,可能又是“干儿孙”来访了。招呼间隙,梁厚基已经利索地端来椅子、开水,让人充分感受到她的精神抖擞、口齿清晰。 一坐下来,梁厚基就打开了话匣子,笑呵呵地说:“惊蛰过后,种谷种豆!我媳妇去睇秧苗了,大家都准备插田了!呵呵,春天真好!又有好多人的媳妇得生侬了! 资料图片 11天岗前培训,从妇女主任成为接生员 梁厚基出生于1915年9月28日,刚好100岁,按照农村计算她已经102岁。虽然是百岁高龄,但梁厚基每天神采奕奕的精神状态,还有满脸的慈祥,让她显得特别年轻。 回忆起“接生员”生涯,梁厚基说,她是信宜县第二批接生员, 1954年参加接生知识培训,培训学习11天就开始担任起整个扶参村的接生工作。接生了40余年,直至上世纪90年代,全国卫生医疗技术进步,实现了各大医院下乡接送孕产妇,梁厚基才光荣地从农村接生婆位置上“退休”。但“退休”后的梁厚基仍然担任“护送员”,这一担任就20余年,直至前些年在医院和村民的“劝退”下,她才停止了工作。 据梁厚基回忆,由于年轻时她工作勤恳、样样工作奋勇争先多次被评为优秀,所以被推荐为扶参村妇女主任。上世纪50年代,由于医疗技术落后,农村经常发生难产案例。为了改变农村医疗技术落后情况,政府要求每村至少培训一名新式接生员。在那个人人争取生产队工分的年代,接生员工作又累又脏,没有一个人愿意报名参加。见到偌大的村子没有一个人愿意做接生员,梁厚基二话不说就接过大旗扛了起来。 “我们这些农村接生员仅仅是到县卫生院接受了11日培训,学习了判断胎位、顺产技术、难产技术、难产新生儿急救技术等几项技术,就回农村担任起接生员工作了!”据梁厚基回忆,她艺成后回乡第三天就赶上了村中有产妇临产。她带着胶手套、剪刀等几样简单的设备后,就匆匆赶往了产妇家。看着产妇在床上痛得直哭,床上还破了一大滩羊水,即使做惯了农村工作的梁厚 基还是感到无从下手,她只能镇定自己,按照培训指导,一步一摸索,整整一天过去了,才顺利将孩子接生出来。当婴儿“哇!”一声哭叫出来,窗外的太阳已经落下去,天已经暗沉,但梁厚基却感觉到光明灿烂的一天才开始。 每年接生40多人,一年接生出一个生产队 “那时候正逢生育高峰时代,我有个接生登记薄,每年都记录满满的,一年就接生四五十人。我们村支书经常笑我,一个生产队才几十人,你一年就接生出一个生产队!”梁厚基表示,解放后农村人的健康卫生意识强了很多,只要有产妇都叫接生员过来接生, 所以农村新生儿死亡率逐渐减低,一般一年都能接生40多人,有些年还接生60多人,赶上一个小生产队的人数。 上世纪50年代正是祖国大生产、大发展时代,梁厚基凭着一颗红心,不仅将接生员工作做好,还发挥一名村干部作用将农村工作做好,在一边带动村民大搞生产发展的同时,识字不多的她努力地学习了妇幼保健知识,成为一名优秀接生员和优秀共产党员。 扶参村一共有18个自然村,最远的马步坑、独田、李子塘、三叉塘、蚁坑等自然村离村委有5、6公里山路。只要一听到村民来叫喊帮忙接生,梁厚基背起接生箱就出发。5、6公里的山路,全依靠走路到达产妇家中。烈日时候,她戴上斗笠;下雨时候,她披上蓑衣;天黑了,她燃着松脂,无论遇上怎样的天气,她在听到要帮忙接生的信息都第一时间出发。山间的路,芒草丛生、乱石成堆,在下着阴雨的冬夜走起来尤为艰难,每次她到达产妇家,不是汗水湿透了衣服,就是冷雨打湿了衣服。而她就着一只火盘或者一盆热水,就开始进行紧张的接生工作。 从1954年到上世纪90年代,梁厚基共亲手迎接了1000多名婴儿来到人世,不少家庭一家三代都是经她手接生。扶参村也从当年的小村庄发展到现今5260多人的大村庄,小生产队也发展到了18个自然村。 “这村中60岁以下的年轻人,都是她儿孙!” “那时候培训的都是一般的接生知识,真正面对难产,还需要同各村的接生员作交流学校,并且要自己慢慢摸索。”梁厚基作为当时信宜县的第二批接生员代表,经常在县里召开的接生员交流大会上认真向第一批老接生员学习,老接生员罗绍秀就是她讨教学习的榜样。 “顺产的婴儿,是用手一摸就可以摸到头,只要顺好婴儿双手,托着婴儿头,然后用力一拖就可以拖出来。难产的婴儿,经常是先露出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就必须摸清楚婴儿头和身体位置,要帮调准准角度,才能拖婴儿出来。就算有时露头出来的也不是顺产,那是露脸蛋出来,若是扣不准位置就有可能扣着婴儿的下巴拖出来,那样婴儿很容易就会窒息。所以,接生工作,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讲起接生知识,梁厚基依然头头是道。在产妇家从天黑等到天亮,又从天亮等到天黑,这是“接生婆”最为常见的工作常态。顺产的,可能是大半天时间就可以将新生儿接生出来;难产的,则要在产妇身边不休不眠地待上几天几夜才能将新生儿将诶生出来。 由于当时村中仅有梁厚基一名接生员,有时在接生的时候会遇上有好几个产妇要生孩子。梁厚基就必须马不停蹄地,从这家走到那家观察检查产妇测算预产时间,或者是摸索新生儿胎位,心中盘算清楚接生先手顺序,才得以安全完成接生工作。 在接生过程中,遇上产妇大出血或者新生儿疾病,梁厚基还得炼就万能之躯,利用农村土方法或者自己摸索出来的方法保人母子性命。现年40多岁的村民罗四伟就是梁厚基当年接生的难产儿,两天一夜的难产奋斗,罗四伟出生时候没有呼吸也不啼哭,当时罗四伟的家人对他已经放弃了救治。梁厚基看着自己奋斗了两天一夜接生出来的新生儿,内心不甘,就按照自己的摸索不断为他做手脚运动,并用手指扣他喉头,用力拍背脊直到拍出鼻水,大半天没有声息的罗四伟才“哇!”的一声哭出来。现在事业有成的村民罗竞,在出生时候也是只露出了一只脚,梁厚基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斗,才艰难地将他接生出来。罗竞的父母经常对他说:“你是梁厚基救的,你是她的儿子。” “这村中60岁以下的年轻人,都是她儿孙!”一说起梁厚基,扶参村干部们都这样说,“听她讲当年接生一个婴儿有5角钱,或者两斤猪肉或者一斤棉花,她经常将大队奖励给她的钱和猪肉、棉花送给了缺衣少粮的产妇,救了不少人性命,大家都当她是自己母亲”。梁厚基表示,经过她接生的人是谁,她都记不清了,但只要走在路上村民都亲切叫她进屋吃饭或者饮茶,去到村委附近的杂货店和猪肉档,就有人买饼糖或者猪肉塞给她。 近20年护送员生涯,生命不息继续为新生命奋斗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村民生育观念的改变,计划生育实施后,需要梁厚基帮忙接生的孩子越来越少,从刚开始的平均每年40多个逐渐减到十几个,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全市规定孕产妇必须到医院产子后,梁厚基才从“接生员”位置光荣退休。 虽然从“接生员”位置退休后,梁厚基依然极受村民的尊重和爱戴,村民中有待产的孕妇都向她“取经”待产知识。梁厚基从“接生员”岗位上退休后,依然接过镇卫生院的接生“护送员”重担。在村中每一位待产妇等待转移卫生院前,梁厚基已经帮助医生摸索出婴儿胎位,并照顾产妇饮下“催产汤”。在转移过程中,即使产妇遇上破血、破羊水情况,梁厚基也能协助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地处理,有时候甚至依靠经验来指导医护人员开展工作。 直至前几年,梁厚基90多岁,她才真正从接生员、护送员工作岗位上退休。而在近20年的护送员工作中,梁厚基又协助帮忙接生了近500名婴儿。 随着时代的变迁,“接生员”和“护送员”已经逐渐退出年轻人的生活,但每年过节,扶参村中总有老一辈人带着新一辈年轻人去探望梁厚基,向这位慈爱的“母亲”表示诚挚的祝福。 现今百岁高龄的梁厚基,只要见到村中有孕妇都主动上前去指导孕产知识,遇到产妇有突发性情况,她仍然快步走过去帮忙。百岁高龄的她已经是儿孙满堂,正是安享晚年的时候。回忆起光荣岁月,享受当下幸福生活,梁厚基开朗地说:“呵呵,我知道好多接生知识,有需要的,我还是过去帮忙!”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