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发明家崔日盛在示范摩托车动力打谷机 记者 甘杨松 摄 初冬的茂名,风和日丽,凉风习习。在电白县霞洞镇亭树村田野,到处一片丰收景象:满目稻黄,成熟饱满的稻谷将禾苗压弯了腰。村民们正忙着收割稻谷,老农崔伯一边将禾苗放入打谷机打谷,一边喜滋滋地说:“今年晚稻打谷,有了这个新式摩托动力打谷机,可比以往方便了许多啊。” 发明这个摩托动力打谷机的就是该村村民、64岁的残疾老农崔日盛。 钻研农机获专利 崔日盛原是茂港区某石场的技术工,工作认真负责,技术过硬。2001年7月,他在作业时,因用铁器排除碎石机主动轮中的松泥,被皮带卷断右手前臂。自手臂残疾后,崔日盛无奈地离开了自己热爱的机械技术行业,回到农村干起农活。 由于手臂残疾,崔日盛干起农活很不方便,尤其是要背着几十斤重的喷雾器去除虫,回来后全身衣服不但被汗水和倒洒的药水湿透,有时皮肤还过敏红肿发痒,这使他萌生了研制一种更方便的喷药工具的想法。2002年,他研究出了一种用手提灯蓄电池作为动力,驱动泵喷洒农药的喷雾机。但由于蓄电池使用时间短,他又琢磨改进喷雾机。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在2005年初成功研制出摩托链动滑杆式高压喷洗机。这种喷洗机用摩托车作为动力,能把农药喷得又高又散,具有轻便、高效、快捷的特点,很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为了保护自己发明成果,2006年,崔日盛决定申请发明专利。在市知识产权局的全力支持下,他的这种“摩托车动力输出传动装置”成功获得了国家专利。 发明新式打谷机造福农民 获得专利后,崔日盛和几个残疾、孤寡老人一起,筹集几千元自制了一些工具模具,结合他自有的机床、钻床等设备进行小规模生产。由于资金不足、设备简陋,每月只能断断续续生产,有时连生活费都挣不够,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虽然生活穷困,但崔日盛从未停止钻研发明的脚步。他发现在收获季节,农民总要抬着100多斤重的打谷机到田间,非常不便。于是就想研究一种体积小、重量轻的打谷机方便农民。经过一番考察酝酿,他决定进一步发挥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交通工具——摩托车的潜力,以其为动力,减少动力设备的成本。就这样,他又开始钻研“摩托动力打谷机”。那段日子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每天,他坐在机房冥思苦想,用不方便的左手绘出图纸,用竹片扎捆模型,用废旧机器做实验……几个月后,他终于造出了能拆缩的摩托动力打谷机。这种打谷机与传统打谷机最大的不同是,采用一个可与摩托车链条相连的装置。当发动摩托车、链条转动时,同时带动打谷机齿轮转动。此外,该打谷机的箱体和罩盖采用彩条布或无纺布,取代了传统的铁皮,整个机器重约30斤,一名成年人完全可以搬得起,大大节省了钢材和人力。打谷机研制成功后,引起了不少农民朋友的兴趣,已有多人定购。 今年晚稻收获时节,这种新式打谷机大派用场。用过的人都说方便、好用,更多的人对崔日盛竖起大拇指,连称他了不起,为农民发明了这么实用的农用机械。 还会继续钻研农机 除了发明“摩托动力打谷机”,崔日盛还研究发明了“动力对外输出型摩托车”,且已于去年底申请了国家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受理了他的申请,估计很快就能拿到专利证书。崔日盛希望能和有识之士共同合作,将专利技术转换为生产力,产生专利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于下一步,崔日盛颇有信心地说,他想趁还有余力,研究更多造福农村群众的工具。现在,他已初步构想出一种“柴气两用节能炉灶”,希望能在能源日益紧缺的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梁爽)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