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串巷为村民照一点富有生活情趣的相片,让“影相周”收获事业,也使他的生活充满快乐。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冼伟锋 在高州镇江镇,有一位操弄快门40多年的“照相佬”,他的足迹遍布高州市镇江、石鼓、顿梭、荷塘、沙田,以及化州市江湖等镇的广大农村,他的镜头里,都是普通百姓。 他,就是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影相周”或“周叔”的周时来。 如今,70多岁的他儿孙满堂。本可“退休”享清福,但无论儿孙们如何劝说,即使说破嘴皮,“影相周”就是不肯搬到市区与家人团聚。在他心里,最放不下的是倾注了大半生心血的镇江照相馆。 宁放电影不做生意 近日,“影相周”向记者说起自己的身世时,望了下厅堂电视柜上父母的遗照,眼泪就不停地往外涌。 新中国成立时,“影相周”未足10岁,其父亲、两个哥哥相继离去,剩下其母子俩相依为命。 1958年,拿着高州二中全校最高助学金的“影相周”被迫停学。此时,他刚念初二。 化州合江公社的书记获悉后,让其去学放电影。当时化州全县只有7个电影队。“影相周”白天骑着自行车搞宣传,进村贴电影简介,晚上负责放电影。当时的影片全是国语,“影相周”时常趁着放映的间隙,用当地话解说,让农民能听懂。 “当时我有自行车骑,觉得很拉风。”“影相周”回忆道。 “影相周”坚持了2年的下乡放电影工作,后因公社合并,合江电影队没了放映机。“影相周”再次回到高州二中学习,毕业后考上了海南一国家级重点中专。中专毕业后,他被安排到石鼓供销社,“影相周”自认不懂做生意,想回电影队,但电影队安排不下,于是被安排做代课教师。 求艺堂兄服侍二老 在代课教师的讲台上,“影相周”干了两年。远房堂兄“周二爹”希望其过来学照相,传承他的照相业。据介绍,“周二爹”是化州北部一带很有名的照相师傅,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开始从事照相工作,但他没孩子,平时唯有与爱人相伴。 “影相周”要拜堂兄学艺,前提是得答应“周二爹”两个条件:一是包揽“周二爹”家中所有杂务;二是住在“周二爹”家中,服侍两人。 “影相周”认为要学别人的东西,付出是应该的。从此,“影相周”每天一大早,就挑着水桶到罗江河边,担着满满两桶水,步上数十个台阶赶回堂兄家,一共要挑8次,然后烧火煮料喂养堂兄家中的4头大猪。除此,“影相周”每天还得做饭、洗衣服、干杂活,同时还要骑自行车去采购照相材料。 每天晚上7点,“影相周”准时来到“周二爹”床边,为其捶背捏腰,直到深夜11点多。“影相周”任劳任怨,“周二爹”对其表现相当满意,于是把毕生技艺都传授给他。 “影相周”悟性很高,很快就掌握了拍摄的技巧,周围的人也喜欢找他照相。在此期间,“影相周”收获了婚姻。“影相周”回忆说,在一位老师的介绍下,他与对方见了一面就行了。“影相周”说,当时他“塞”了10元礼金给女方家庭,对方退了5元回来。随后,他把老婆带回家,给了母亲一个惊喜。 卖猪买机送礼购货 在“周二爹”照相馆“勤工俭学”了6年,“影相周”来到高州镇江镇,开了当地第一间照相馆。当时,“影相周”连房子都没有,只好借住在镇江公社集体的一间房子里。 为了买一台照相机,“影相周”把爱人辛苦养大的肥猪卖了,收入100多元,连夜骑自行车到湛江买了一台“海鸥”牌120照相机。 当时还是计划经济,采购物资都有指标,“影相周”为了能采购到冲晒的材料,经常走“后门”,给售货员送礼。 有一次,他打听到售货员家里需要一头小母猪,于是他马上买了一头,骑车送过去,因天黑路暗看不清,“影相周”连车带猪翻落山沟。 桌底床下冲洗照片 “影相周”说,他每天都会小心翼翼地将“海鸥”牌相机装进一个小箱子里,再把箱子牢牢地捆扎在那辆“凤凰”单车的尾座上,上山下乡、走村串巷为群众照相。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1976年的夏天,他骑自行车到高州顿梭公社东坪大队为村民照相。照完相后,他与村民一起在屋里聊天,外面突然下起了倾盘大雨,山洪暴发,洪水涌进了农家,“影相周”被一名村民拉着急急向山上爬,在山腰上站到天亮,整夜未眠,直到次日水退后才下山回家,但在半路上又遭遇路崩桥断,连车带人掉到河里,“影相周”只好弃车步行回家。 除了险情,“影相周”在照相过程中还时常遇到尴尬的事。 以前下乡路途远,“影相周”都是照完后,当场冲晒出来,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重新再照,免得来回跑。 有一次,“影相周”给一村干部照相,照完后,他需要找黑室来曝光胶片,于是用布把桌子围着,自己爬进桌底下冲洗胶片。在冲洗过程中,该村干部年迈的母亲,“好心”把凳子伸到桌底下给“影相周”坐,由于曝光过度,前功尽废。“影相周”唯有重新再给村干部照一次。 其实,这并不算什么。“影相周”曾被人当成小偷来驱赶。有一次,“影相周”夜晚在村民家的床底冲洗胶片,该户人家一老人见床底有水响的声音,以为是小偷,不动声色拿起棒子揭开围布就打,胶片就这样漏光了。面对突然如来的横祸,“影相周”只能苦笑。 相馆连锁四处开花 1981年,“影相周”买了一台“幸福”牌摩托车。据称,这是镇江镇历史上第一台摩托车。 四年后,他在镇江小学附近买了块地,建起了4层的“高楼”。接着,连续在石鼓、沙田等附近乡镇开设照相馆分店。同时,他还作为镇江第一个万元户出席当时高州十大先进文化户会议,并作经验介绍。 1990年代初,“影相周”把目光瞄向茂名市区,实现其照相连锁经营的梦想。 在他家里,《中国摄影》、《人像摄影》和《中国摄影报》等有关摄影的报刊随处可见。“影相周”称,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不会与社会脱节。 前段时间,“影相周”来广州探亲,专门到购书中心买了几本电脑书。“我现在正在学习图片处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数码时代的步伐。 如今,“影相周”独自留守在镇江,守着他那照相馆。除了工作,他一有时间,就与一大堆文艺发烧友吹拉弹唱,乐个不停。 “影相周”的孩子在当地电视台做记者。平时不与儿孙们一起居住的“影相周”,每天都会守在电视台前观看新闻,这样他就能每天见上孩子一面。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