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胜利农场56年的发展历程 办公楼新姿 兵团岁月 开垦种植橡胶梯田一角 战地演出 宣传队的女知青演出时的场景 九师四团宣传队合影 知青相聚演出 佛山知青回场观光 相聚在胶林这块热土上 湾角队移民新村新楼
广东省胜利农场位于全国最著名的水果之乡——广东省粤西丘陵地带的高州市境内,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对发展多种农作物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享有“小西双版纳”美名的胜利农场,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橡胶、果树林郁郁葱葱,掩映其中的是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小洋楼,处处洋溢着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藉改革开放春风,胜利人高举科技兴农旗帜,并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求真与务实的创业精神,在创建现代化农场的大道上一路凯歌…… 创业篇 胜利农场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第十二场。建场初期,农场只有4个橡胶队,1952年秋季大开荒,橡胶面积3.101万亩,种植橡胶树实生树22.23万株。 1955年元月中旬,数十年一遇的强大寒潮袭击华南大地,农场最低气温普遍下降到摄氏零度左右,农场的橡胶树75%以上冻枯至地面。农场干部职工不灰心、不气馁,经过一年艰辛、精心的护理,冻枯的橡胶苗90%以上又从地面上萌芽、茁壮复生。“活着在农场干,死了就埋在橡胶树下”的豪迈誓言,激励着每个职工为农场事业而奋斗。橡胶和各种农经作物普遍生长良好,劳动生产率和职工的收入都有显著的提高。职工的住房逐步由早期的茅草棚子换成了砖瓦平房,公路通到了生产队,场部也开始有了电灯;卫生所、小学、幼儿园、小商店相继建立;职工白天到林段培育、管理橡胶,晚上在居住地集中学习文化、政治。年轻的男女职工们,经过几年共同劳动生活的相互了解,纷纷建立起小家庭。此时,职工共同的唯一心愿,就是“盼望胶树快快长,早日割胶早作贡献”。1958年,全国“大跃进”,农场也不例外。当时,因印度尼西亚排华而归来的难侨,下放的军官、干部,以及兴修高州水库的移民等大量涌入农场。农场的职工总数,由原来的790人(1957年)增到2021人(1960年)。农场的规模扩大了,橡胶面积由3.16万亩增加到5.56万亩(1962年),1952年创建时种下的第一批橡胶树陆续开割;当时职工人数增加了两倍多,住房等生活福利设施跟不上,又只好住茅房了;加上当时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工人的粮食定量下降到每人每月只有大米13.5—15公斤,因而需要自种一些粮食、油料,实行“粮、油、肉、菜”四自给的口号也提出来了。当时“搞丰产试田”、“放卫星”热火朝天,“日夜奋战在山头”,“小雨当出汗,大雨当冲凉,下雨不下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1962年,在全国“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方针指导下,连续三年进行大规模的橡胶育苗,采用高产品系进行了芽接,培育高产橡胶品系,大规模地进行胶园补、换植,终于巩固、保全了5.6万亩橡胶。当时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认真执行了国家农垦部制订的、经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改革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制度的规定(草案)》,改善了经营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橡胶的培育管理水平。农场管理逐步走上了正轨,职工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改善。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原有的许多管理制度被破坏,秩序十分混乱。1969年春,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成,农场建制为团。我场为三团(大井)、四团(胜利),随着兵团的成立,大批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到师、团两级担任主要领导,成千上万的广州、湛江、佛山等地的知识青年(主要是高、初中学生)“上山下乡”来到农场,农场职工人数再一次猛增,由1967年2500人增到1973年的5381人。 广大知识青年满怀热情地来到农场后,因而生活设施、包括住房等都只能因陋就简应付着,加之他们原来生活在城镇,很少参加过露天大田作业,来到农场后,经历了艰苦生活、紧张劳动的锻炼;他们对农场建设也作出了一定贡献。特别是他们来了之后,农场办起了中学(在此之前部分农场已办有农业中学),扩充了小学,对提高农场职工及其子女们的文化、科学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知识青年,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已陆续返回城市,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有的还担任了领导职务。知青们对劳动、生活过的农场有着浓厚的感情,不少回场访问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并与农场职工保持着友好的联系。 辉煌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农场也是这样,经过多年艰难曲折的摸索之后,充分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入了调整、改革、开放、发展、稳步前进的新时期。农场积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 实行调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总产值年递增率都在10%以上,干胶总产逐年增加,从1205.2吨(1978年)增加到2712吨(2007年)。随着生产发展,职工的收入也成倍增长。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消费品,逐步进入农场职工家庭;“自建、公助”兴建住房(80年代、90年代初期),进入90年代后期、2000年后,职工大量自建楼房,居住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善。1979年以来,是农场事业开创以来从未有过的兴旺发达、稳步前进的时代。 2001年,我场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橡胶产业“巩固、优化、提高”的方针,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坚持科学管理,全面推进割胶制度改革,走出一条依靠科技推动橡胶产业发展的路子。橡胶产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2001年橡胶生产管理实现“四个转变”,即由轻管理向重管理转变;由低投入向高投入转变;由劣割技向优割技转变;由轻视产品质量向重视产品质量转变。2001~2003年连续三年每年增产干胶300吨。实现“三年三大步每年增产干胶300吨”的奋斗目标,铸造胜利辉煌。2004年提出了“坚持一个中心、确立两个发展目标,实施三大跨越,打造广东农垦最大最强橡胶产业基地”的奋斗目标,橡胶生产向“新三年新三大步”冲剌,2005年完成干胶2505吨,创建胜利场历史,2006年又提出了“创新思路”,抓好“五个基础”工作,强调“管、养、割、产”四大平衡关系,橡胶生产再铸胜利辉煌。 56年来,农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不断壮大发展过程。现在农场共三个区44个橡胶生产队,有车队、学校、医院等11个直属单位。至2007年累计生产干胶66094吨。昔日灌木杂草丛生、蛇虎出没的粤西荒山野岭,如今已林网成格、胶园连绵。 56年的历程,是胜利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历程,是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56年的业绩,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农业部和省总局、管理局的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取得的,是一代一代胜利人薪火相传地无私奉献,用青春和热血所铸就。 56年,一代又一代的胜利人,接踵走过一段平凡而又伟大的历程。他们在胜利经历了风雨雷电的洗礼,经受了悲与壮、泪与血、思与情的长期磨练。在胜利这片土地上献出了青春,洒下了汗水,留下了足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斗转星移,一部分人已离开了胜利农场,但是他们仍时时怀念胜利、关心胜利、支持胜利,深情地重访胜利。因为这里是他们曾经生活与经受磨练的第二故乡,他们仍然记挂着胜利的父老乡亲。我们深深地感谢所有曾经在胜利农场生活和工作过、为胜利农场事业作出了奉献的人们。 56年,不寻常的岁月,有燃烧的激情,有悲壮的牺牲,有愁苦的坎坷,有沉痛的教训,有骄人的创造,有辉煌的成功。这艰难曲折的征程,培育和锤炼出胜利人“坚韧不拔、知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风骨。它支撑着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跨越了一道又一道障碍;它激励我们在遭受挫折时保持信心,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奋起再战;它激勉我们在成功和业绩面前不骄不躁,不断迎接新挑战,不断开创新局面。 而今,在胜利9.6万亩绿色土地上,每一寸热土都浸透着胜利人的汗水,每一个产业都蕴含着胜利人的希望。当胜利人发展的脚步走进56年的里程碑时,胜利农场确立了以“坚持一个中心、确立两个发展目标、实施三大跨越”发展思路,制定了“打造广东农垦最大最强橡胶产业基地,构建和谐胜利”的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胜利人的务实精神努力拼搏。 展望篇 展望未来,胜利农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紧密围绕省总局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按照“打造产业集团、建设现代农业、构建和谐垦区”的思路,壮大整体经济实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文明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建设新农场,全方位增强示范带动作用。 ★做强做大橡胶主导产业 扩大农场橡胶面积,加快发展优质高产胶园建设。橡胶面积由目前的4.95万亩发展到5.35万亩。“十一五”期间,以新种胶园为主,在确保提高现有胶园产量的前提下,逐步更新部分低产胶园,计划更新和新植面积1万亩(新植4000亩,其中回收果园3000亩,清理回收土地1000亩;更新6000亩)。优化橡胶品种结构,主要种植高产抗寒抗风品系PR107、热研7-33-97、云研77-2、云研77-4、粤垦525、IAN873等。 “十一五”期间,理顺好“管、养、割、产”的关系,“管、养、割”是基础前提,“产”是最终目标。致力抓好示范片、示范点的建设,大力提高整体的产胶水平,并抓好三代胶园建设,培育一批“准百吨队”,到2010年实现全场年产干胶达3000吨以上,单株产量达3.5公斤以上。 ★整合提高教育卫生服务行业 调整提高教育事业。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规范学校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整合加强卫生事业。发展壮大农场职工医院,逐步完善医院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快农场小城镇建设,改善农场职工居住环境,重塑农场形象,提高农场地位。“十一五”期间,规划部分生产队职工饮水工程、大部分生产队办公室和环境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大楼门面维修、场部小区道路园林绿化等形象建设工程重点项目15个,总投资500万元。分年度建造民工楼房30幢,并切实开展告别泥砖房工程,结合危改、移民新村建设,力争完成工程70%。 加快场部退休职工活动室的建设。“十一五”期间,健全“五室”即:电脑室、健身室、棋牌艺室、图书阅室、乒乓球室等,计划总投资100万元。 加快农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健全机关文娱体育活动中心,建设主要工程项目:文化公园、体育活动中心、维修文娱广场、退休活动中心。计划总投资100万元。(陀志强)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