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州市以群众最关心最受惠的末级渠系为重点,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取得了较好成效。全市共投入16亿元,完成了56宗中小型水库和73宗山塘除险加固,修建了3000多宗泵站、水陂,96公里堤防,500多公里干渠、支斗毛渠,为全市农业生产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灌溉网络。近年来,高州市连续两次获得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市)称号。 “大项目”侧重“小水利” 为加快水利发展步伐,高州积极争取上级重点项目支持。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认真研究国家、省水利产业政策和重点投向的项目,积极做好项目贮备、跟踪等前期工作,还与国家水利科学研究院、华中水利自动化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寻求技术指导,按照“一渠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要求,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对每一个重点项目,市主要领导都亲自挂帅,带队参加项目竞争,先后成功竞得了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全省水利建设示范县等一批重点水利建设项目。 两年前,高州市成功竞争广东省水利示范县建设项目,高州的项目以小型电灌站、小灌区等“小水利”工程为主,侧重末级渠系建设,是惠及农民、农业最直接的水利设施,具有单宗工程投资少、规模小的特点。高州的水利示范县项目共计266宗,工程总投资8.44亿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4.65亿元。此外,该市还竞得中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省级水利建设示范镇项目等,总投资达9亿多元。这些都将大大提高农田水利“毛细血管”的供水效率和节水水平,35万亩农田将实现“水利工程建到哪,土地绿到那,生态环境改善到那”。 “小水利”赢得“大支持” 每次竞得上级重点项目后,高州都不失时机地加强宣传。如竞得省水利建设示范县项目后,通过报纸、电视、网络、专栏、大小会议等,展开宣传攻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收到了较好效果。群众参与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自愿地做到了“四个无偿”,即无偿提供项目建设用地,无偿清理障碍物,无偿提供运输道路,无偿提供粘土资源,确保了工程“无障碍”施工。不少地方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自愿捐资、投工投劳,不少创业成功人士,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在该市持续掀起水利设施建设热潮。谢鸡镇官庄村,通过“一事一议”制度,筹集资金40万元,新建水陂6宗,修建防渗渠3.3公里,全面清淤排灌渠8条。去年,高州发动群众筹资投劳9500多万元,修复修建水陂2510宗,兴建防渗渠120公里,清淤渠道6720公里。 为加快推进水利设施建设,高州还加强资金的整合。一方面,把财政、农业、国土资源、交通等相关部门的涉农水利项目捆绑起来,整合水利综合开发资金、土地综合治理资金、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实行集中投入,提高上级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如在宝光街道下汉、西镇村,整合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项目资金,建设了渠道41.3公里,使项目区建成了现代标准农田。另一方面,把重点水利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列入市年度财政预算,并每年从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10%,以及水资源费、堤围防护费、河道采砂出让金等水利规费全额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为解决项目建设前期资金以及配套资金提供了保障。去年,本级财政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前期资金500多万元,安排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 “小细胞”解决大问题 重建轻管,导致水利设施失修失管,是水利建后管理的一块硬伤。高州通过政府主导,部门推动,建立起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维护、运行”并重的市、镇、村三级水利管理服务网络。首先,从理顺体制入手,建立完善了水利水电建管中心等市级水管机构10个,镇级水管所26个,全部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及公用经费由财政全额核拨。其次,大胆探索,积极创新,通过适当补助、项目扶持、以奖代拨等激励措施,积极培育组建村级农民用水户协会,先后建立了达到“五有”标准,即有群众基础、有工作机构、有办公场所、有规章制度、有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平台的农民用水户协会493个,配备管水员5250人,覆盖率达95%以上,遍布全市各镇(街道)和行政村,基本实现了“镇镇有水管所、村村有管水员、宗宗工程有人管”的目标。 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尤其是组建村级农民用水户协会后,高州水利工程管理主体缺位、浪费水源、水事纠纷多、水费收缴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沙田镇乐山村在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后,通过民主协商,从村集体经济收益中,每年提取1.2万元作为协会运作经费,聘请一名专职管水员,负责渠道清淤和调配水源等工作。今年夏种,该村出现旱情,由于管理维护到位,水利设施全部正常运转,加上有管水员科学调配水源,全村3000亩农田,全部按时插下秧苗。(赖松万)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