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丰产增收.果农笑开颜 张景明摄 “这里的龙眼收购价6元一斤,由于供不应求,我已经开始拒绝一些客商的采购了。”种植户庄大钊坐在自己的龙眼装箱场自豪地说,“今年增产不减价。”6元一斤的收购价是什么概念?在粤西街边销售的龙眼,收购价一般在1.5元/斤左右。庄大钊的自豪,不只是他一个人,在这个镇有一大批专业种植户都能卖出比别处高四倍的“靓”价钱。 这里是高州市沙田镇,被誉为“全国龙眼第一镇”。2011年全省评选岭南十大佳果,高州储良龙眼当选,而沙田镇则是其主产区。“沙田镇的龙眼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沙田镇镇长袁海锋介绍说,“包括加工这块,沙田龙眼的产值有1个亿!” 一镇一品特色农业扛鼎沙田经济 高州市是农业大市,因盛产岭南三大名优水果,曾被誉为“全国水果第一县”。作为三大佳果之一的龙眼,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高州开始推广种植,90年代初出现了种植高峰,至1997年,高州建成了大规模龙眼种植基地。沙田镇是高州储良龙眼的主产区,地处高州市西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目前沙田镇的龙眼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超过高州总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 “我们这里的龙眼有四个‘最’——全国种植规模最大、品质最好、产量最大、效益最佳。”袁海锋说。据该镇农业办主任朱朝桂介绍,当地在1986年兴起种植龙眼,随后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了高州市一镇一品特色农业项目,龙眼种植业成为沙田镇经济支柱。 沙田龙眼主要品种有储良、双孖木、石硖等,其中储良龙眼以其甜脆爽口而享誉中外,于1992年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质奖,1996年沙田镇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高州市沙田镇储良龙眼生产基地”,2001年又通过国家原产地登记保护,并列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目前,沙田龙眼已到了收成的季节,记者走访发现,沙田镇漫山遍野的龙眼树都挂满了果实,不少果农开始采摘龙眼,争先上市。朱朝桂满脸喜悦地告诉我们,即使不久前遭受了台风“威马逊”的影响,但实现增产依然没有问题,“因为今年霜冻期长,有利于龙眼生长,预计今年产量将达到8000吨,比上年增产两到三成。” 以质取胜破“果贱伤农”困境 在沙田的龙眼种植园,龙眼树疏松均匀立在山头,龙眼树上的龙眼则一小簇一小簇松散挂在枝头。这是沙田龙眼出品质的关键。 “在别处,种植龙眼的理念并不是这样的。”朱朝桂直言,“一块地能种龙眼树越多越好,一棵树能结果越多越好。过去的理念总是求多求全,这种种植要出好品质只能是个随机概率。” 以前,为了充分利用土地,一块土地总是被尽最大可能地多栽树。“早些年30余株/亩,现在新观念要求11-15株/亩。”高州市水果局局长潘达富介绍龙眼种植的“间伐回缩”思维,“以前土地分得太散,大家以为‘有木就有果’,尽量多栽树。” 树栽得密集,就不利每棵树对阳光、养分的充分吸收。同样,龙眼结得密集,就不利于果实的成长。于是,疏花疏果,成了沙田龙眼的“绝招”。在初结花蕾时需要疏花,把原本长势喜人的龙眼花,通过处理让它们收起狂长的势头,使花收束起来。等初结出果实时,还要裁剪掉三分之一以上的青果实。最终,一小簇一小簇龙眼结在树上,簇与簇之间相隔较长的距离,而树与树之间也有充足的空间。这叫做“间伐种植”。 “疏了的树好护理,果实成熟期需要人工就少。最终卖相好了,价格就高。”果园主庄大钊坦言,“110亩的果园,900余株龙眼树,前期仅疏花疏果的人工费用就需要7万元。”在疏花疏果时,一个工作日一人最多只能疏两株树,且一名技术人员要单独指导一株树的工作。 “剪太多,就会低产;剪太少,又会导致商品率低,还会伤了树的元气,明年的结果率就会受到影响,”八九十年代开始,庄大钊就自己摸索间伐种植,“投入很高,产出也很高。但是如果种植的每个细节不达到标准,投入的成本就作废了,就成了1.5元一斤了。” 在沙田,有40多个这样的果园。庄大钊所在的庄家果园是精细化管理的典范,是沙田镇效益最好的果园之一。 “过去的意识是‘有货得人钱’,现在该换成‘靓货得人钱’了,”潘达富说,“在水果市场,优质就能优价成为市场定律,果农的意识一定要转变。” 十年前,市场已经开始形成优质则优价的理念。高州市召集种植户开座谈会谈种植方向,加上近年来高州市成立一批农业合作社,指导和培训合作果园的龙眼种植,以优质产品赢得市场逐渐成了种植户的共识。 开拓多种销售渠道对接市场 与精细化管理种植龙眼相对应的,是有了最优质的产品后,如何塑造品牌,如何营销龙眼。坐落马头岭的“马头牌”龙眼种植园,是沙田最成功的品牌化销售案例。创始人朱新种植储良龙眼已有30年。早在1990年,“马头牌”储良龙眼就被北京亚运会指定为选送水果,两年后获得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2010年,又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这在茂名全市鲜果行业里,是唯一一个。 朱新经营的果园采用循环经济的模式,在园内养了几千头猪,将猪粪产生沼气后的余水通过自动化设备输送山顶,再电脑操作喷溉。“有机食品是食品中档次最高的,”朱新说,“只有下足有机肥,才能使龙眼品质足够靓。”朱新还通过他所在的储良种植协会带动专业户、农户提高技术,监督种植动态。 在朱新的果园装箱场,一篮篮刚刚摘下的大粒储良龙眼随即被发往外地。“从枝头摘下到运达北京的顾客手中,时间控制在24小时内,”朱新兴奋地说道,这是他们与中国邮政合作的电子商务销售模式,由中国邮政把控物流,同时在其电商平台终端销售。 电子商务是今年才开始在龙眼销售上流行起来的模式。“我曾经问过一个外省人,荔枝是什么颜色的?对方答是黑色的,”高州市农业局总工艺师刘伟龙回忆,“直到有次去山西开会,在超市见到荔枝,确实是黑色的。”这种现象终于成为历史。 “网购让果农开始转变追求效益的方式,”刘伟龙认为,“通过网购,一方面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网购对质量的筛选要求高,反过来推动果农注重质量。” 高州市水果局局长潘达富介绍,除了网购,还有多种传统对接市场的渠道,如客商到本地直接收购;果园主自己拉货到外地销售;外地客商“包车”运货回去再分摊运费等等。 精品农业构“第一镇”发展宏图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也出现多样性,要使传统种植业不落窠臼,实施精品化转型是关键。沙田镇镇委书记杨鸿指出,目前,沙田龙眼以粗加工为主,精加工涉及太少,也曾投产过龙眼的延伸产品,如龙眼酒、茶、冲剂等,但待开发的空间依然很大。“精加工才能使沙田龙眼产业发展走出一条新路。” 得益于敏锐的市场嗅觉,沙田正踏上精品农业转型之路。一方面,市、镇各级政府机构加强对种植户进行培训,推广良种培育技术;另一方面,通过扶持企业发展,把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另外,将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同旅游观光相结合,实现第一、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该镇未来农业发展的又一个方向。 袁海锋表示,为了进一步做好龙眼的品牌打造,开拓市场,沙田镇党委、政府近期将开展以“赏岭南佳果、品沙田龙眼”为主题的宣传推广活动。 下月初,沙田镇的龙眼种植现场,将首次迎来百名异地记者、百名文学艺术家、百名网络名人,对沙田龙眼进行广泛宣传报道,为沙田龙眼擦亮招牌,扩大沙田龙眼的知名度。袁海锋透露,还将投入资金建设高州龙眼公园,以及对马头岭龙眼阁进行修缮,届时开展夏令营、观光旅游等活动,为游客提供一个休闲观光、赏果品果的好去处。 杨鸿说,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开发高端延伸产品,将有利于这个“全国龙眼第一镇”向生态、特色和观光型精品农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沙田镇在高州市的经济分量,促进农民增收。 值得重视与反思的悬殊“收购价” 又到龙眼收获季节。今年我市龙眼丰产已成定局。在前往高州储良龙眼的主产区沙田镇的途中,记者心中充满疑问,龙眼产量的增加,会不会又重复往年“果贱伤农”怪圈。通过深入果园采访,记者了解到,品质好、卖相好的龙眼大受欢迎,非但不愁卖,收购价更是不菲。 在沙田,记者感受最深的是,不少果场老板的思维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已深刻领悟到了“果靓得人钱”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形成了只有保证果品的品质,才会有定价的话语权这个共识。通过间伐回缩、疏花疏果等技术,提高种植水平,实现向科技要效益,龙眼树变成了果场老板真正的“摇钱树”。 相较之下,一些果农不重视种植技术,对果树疏于管理;为了抢占市场,争饮“头啖汤”,未等龙眼成熟就恶性采摘,大大降低了果品品质,导致“果贱”受人嫌的局面。1.5元:6元的悬殊收购价格,令一些不重视种植技术的果农,不得不开始反思种植过程的失误了。 今年高州全市的龙眼产量将比去年增加约3成。业内人士分析说,相对于全国这个大市场来说,龙眼生产并不存在饱和的问题,关键是如何畅通销售渠道,把龙眼销售出去。从去年开始,高州一些种植大户便开始“触”网,借助电商把龙眼销往全国,初尝甜头。但大部分果农对新兴电子商务并不精通,这无疑需要政府部门提供更多的服务,引导他们开发网络销售渠道。 要实现龙眼生产既增产又增收,关键要走深加工之路。毋庸讳言,当前高州市的龙眼加工企业很少,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当地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开始出台一些措施,扶持龙眼深加工产业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沙田镇委、镇政府主动作为,将于下月初邀请新闻记者、文学艺术家、活跃网友走进沙田,大力宣传推介储良龙眼,打响高州龙眼品牌,同时致力发展观光型农业,以期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龙眼基地,促进当地旅游、餐饮业的发展,带旺全镇经济发展。 记者相信,随着销售渠道的畅顺,深加工能力的提高,“果贱伤农”的怪圈一定得以打破。(温国 杨建雄 刘栋铭)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