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三十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致力发展农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农村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近年来,我市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加速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全市建成了粮食、水果、水产等十大主导农业产业,农业总量全省第一,并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一批名牌农产品正在迅速崛起。为总结经验,振奋精神,促进茂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本报今日起推出报告文学 《鲲鹏展翅九万里——茂名农业跨越式发展纪实》,敬请关注。 引子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借用伟人这一著名诗句,形容茂名市农业近30年来的跨越式大发展,可谓恰到好处,毫无夸张成分。 茂名农业总产值、粮食、水果、蔬菜和肉类总产量“五个全省第一”,还是南亚热带水果加工示范基地、全国“三高”农业发祥地、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经济林生产基地、全国减灾安居工程模范市,以及全球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基地……短短二三十年间,这些 “全省第一”、“全国最大”和“全球最大”的桂冠,一顶又一顶奇迹般地在我市“落户”,确实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农业落后、农村贫困和农民悲苦这个“三农”问题困扰了中国几千年,曾经让多少封建帝皇和资产阶级政客为之焦头烂额,惶惶不可终日。而历史上的茂名素有“南蛮地域”之称,祸患连绵,民不聊生,其农业之落后、农村之贫困和农民之悲苦,更是有目共睹。不说千百年前,也不说解放以前,仅看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这里的农民从互助组、合作社直到人民公社,经历过多少艰苦奋斗和不断探索,仍未能摆脱贫困落后的命运。直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只有3.0亿元,农民人均年总收入才190元,连温饱问题都未能解决。茂名属下的信宜、高州、化州和电白四个县,被列为全省的贫困山区县,长期享受着特殊政策的扶持,可见“三农”问题是一个多么难以根治的“痼疾”。 然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30年来,茂名农业生机勃发,欣欣向荣,开创了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先河,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茂名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喜讯频传,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取代了过去破旧的泥砖屋;茂名农民更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不但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而且过上安康日子。属下的信宜、高州、化州和电白四个原来全省有名的贫困山区县也“摇身一变”,成为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茂名市1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几百万农村人口不但摆脱贫困,而且满怀豪情地朝着富裕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1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几百万农村人口是一个什么概念?比欧亚非许多小国的幅员还要大,却能够在短短二三十年解决温饱问题,过上安康的日子,这种大面积、大规模、短时间脱贫的现象,古无先例,堪称旷世奇观。 值得深思的是:近二三十年,茂名同全国各地一样,同在改革开放的蓝天下,同浴党的强农惠农雨露阳光,然而起点那么低、底子那么薄的茂名“三农”却率先脱颖而出,一举摆脱延续了几千年的贫困落后命运! 这条跨越式大发展之路是怎样走出来的? 这道中国式的“哥德巴赫猜想”既耐人寻味,又发人深思!砸碎无形枷锁 茂名农业跨越式大发展,是从砸碎无形枷锁开始的。 过去,茂名农村曾经有过一种奇怪的现象:全市几百万农村人口,人均耕地不到8分,然而,农民却长期困在那几分耕地上,春来夏至,秋去冬往,一年到头死死盯住种田不放,围着粮食生产团团转,不敢越雷池半步。更为奇怪的是,这些种田人却作不了种田的主:什么时候播种插秧,什么时候中耕施肥,什么时候收割打场和交公粮分口粮,全都听命于上级机关,机械地执行着人民公社的指令。不少地方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劳动日值买不到一张8分钱的邮票,有些农民甚至成了“超支户”,反而亏欠生产队的钱。这种现象年复一年地持续着,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于是“开工人等人,做工人望人,收工踩伤人”,成为当时的真实写照。 这一切,像一把无形的枷锁,把农业捆绑得严严实实,举步维艰。 改革开放后,茂名市领导层深刻意识到: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个“三农问题”,其核心和关键都集中在农业身上,只有加速发展农业,千方百计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农村和农民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加速农业发展,必须重锤砸碎束缚农业发展的各种无形枷锁,让农业轻装前进。 然而,要砸碎束缚农业发展的无形枷锁,谈何容易! 改革开放初期,茂名市召开农村三级干部会议传达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文件,不少农村干部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出于朴素的阶级感情,当场悲悲戚戚地哭了起来,发出“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叹!有的甚至表示宁长社会主义的“草”,不栽资本主义的“苗”,情愿过社会主义的苦日子,也不接受分田到户! 面对滚滚而来的时代大潮和农村干部中普遍存在着的这种狭隘思想观念,茂名市委、市政府和属下各县(区)领导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勇立潮头唱大风,深入细致做好农村基层干部的说服教育工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借改革开放的雷霆万钧之力,挥起“三板斧”,雷厉风行砸碎束缚农业发展的各种无形枷锁: 一板斧——坚决贯彻落实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全市土地山林经营权全部承包到户,分给农民自主经营,让作为农业生产主力军的广大农民当自己的家,作自己的主,真正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人。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各司其职,各尽其力,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农村经济搞得热火朝天。广大农民兄弟笑逐颜开,起早摸黑,干起活来连午饭都顾不上回家吃,让家人送到田头地角,草草吃一顿,又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中去。 二板斧——坚决摒弃“以粮为纲”的方针。茂名市背山面海,国土面积陆地与海洋各居一半,被称为独特的“山水城市”,陆地与海上资源十分丰富,绝不是一个“粮”字能够涵盖得了和取代得了的。而过去人们虔诚奉行的“以粮为纲”方针,实际上变成了“以粮唯一”的方针,几乎完全局限于粮食生产,林牧副渔各业受到极大的制约,谁敢越雷池半步,难免被扣上“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帽子,受到严厉的批判。这个方针使前景本应十分广阔的茂名农业,基本上变成了只有粮食生产一条腿的“瘸腿农业”,路子越走越狭窄,进入一条死胡同,致使农民连温饱问题长期都得不到解决。茂名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清醒地看到:粮食生产虽然十分重要,必须努力抓好,但这不应该也不可能包罗和取代农业生产的整体和一切,如不果断摒弃这个“瘸腿方针”,茂名农业将永远走不出“死胡同”,农村和农民也永远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的困境。于是他们断然抛弃“以粮为纲”的方针,在继续大力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鼓励并且放手让农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力发展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 三板斧——坚决取消对农村人口的束缚。主要举措是大搞劳务输出,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珠三角一带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务工。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茂名农民被死死困在农村种田,甚至趁墟都得向生产队长请假,过州过县探亲访友或办事,更要取得公社以上政府机关出具的证明,否则寸步难行,还可能被扣上各种莫名其妙的帽子而受到批判。茂名市委、市政府彻底砸碎计划经济体制套在农民身上的这种无形枷锁,不但允许农民自由外出,到市场经济的海洋中畅游打拼,而且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经济发达的地区从事各种劳务活动,为发展经济积累资金、培养人才和技术力量。当时高州县一马当先,在深圳经济特区设立办事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深圳务工穿针引线,头一年他们就转移了1万多人,以后逐年增多。近年来,茂名市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富余劳动力和贫困山区农民,近100万人。 这“三板斧”一出手,束缚农业发展的无形枷锁被砸得粉碎,农民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劳动积极性像火山一样猛烈地喷发出来,农业变得生机勃勃,农村呈现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许许多多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的新鲜事不断涌现。 高州一批农民利用山塘和村边鱼塘,没有山塘和鱼塘的就推土挖塘,搞起了别开生面的“立体种养”:水中养鱼,水面养鸭,塘边养猪养鸡和种果树,悠哉游哉地当起了“陆海空三军司令”,天上地下,水上水下,一年四季都有收成。这种别开生面的立体经营模式,犹如星星之火迅速向全市燎原。如今,到处可见这样的“三军司令”在行兵布阵,麾动“陆海空三军”。 化州山区有一种名叫花星鱼的山坑鱼,营养丰富,还有健肾壮阳的独特功效,享有“餐桌上的伟哥”的美誉,只是资源十分稀缺,惟有山中溪涧坑洼石缝里偶然可见。想不到砸碎束缚农业发展的无形枷锁以后,这种珍稀的野生花星鱼竟然被合江镇西垌村的村民从山坑里“逮”回来,变野生为家养,用土办法大量孵化繁衍养殖,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成为当地的一个新兴产业,带活了一方经济,富裕了一方农民。该村依靠养殖花星鱼脱贫致富,家家户户盖起小洋楼,还铺设了水泥村道,兴建了一批文体娱乐设施,整个山村绿化美化得像一座乡间小城。(待续……)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