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活“求是”真经 砸碎束缚农业发展的无形枷锁,茂名农业呈现出一派令人欣喜,令人振奋的景象。然而,毕竟基础差底子薄,像一个久病初愈的人,气短力衰,迈不出大步,更飞跑不起来。 如何才能使茂名农业迅速强身壮体,尽快飞跑起来? 茂名市委、市政府领导从实事求是这部“真经”中找到了让农业飞跑起来的“灵丹妙药”。茂名地处南海之滨,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陆地海洋各居一半,有人戏称是个一半挂在山上,一半泡在水里的奇特“山水城市”,恰恰就是这“两个一半”的特色,赋予茂名农业跨越式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农业是以山和水(包括土)为依托的,茂名的农业能不能腾飞和怎样才能腾飞?就看这“山”和“水”两篇文章怎么写和写得怎么样。从这一特定的客观实际出发,早在1985年,茂名市委、市政府就制定了“念活山海经”的战略决策,提出建设“山上茂名”和“水上茂名”的奋斗目标。茂名农业的腾飞,就是从念活“山海经”,写好山和水“两篇文章”起步的。这“两篇文章”的风格和样式迥然不同,然而主题立意和写作手法却如出一辙——都是坚持一切从茂名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加速茂名农业发展。 首先是建设“山上茂名”,以果业为“龙头”,带动农业腾飞。 茂名地处热带亚热带的过渡地带,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年均降雨量1509-1794毫米,年日照时间长达1859-2119小时,发展果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全市11458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大部分是山地,其中相当一部分坡度舒缓,土质肥沃,适宜种植各种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茂名农民一直有利用河边岭脚和房前屋后种植香蕉、荔枝和龙眼等水果的传统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是后来受人为的束缚才变得萎缩、凋落。只要充分发挥自然条件的独特优势,因地制宜种植荔枝、龙眼、芒果、柑橙、番石榴和三华李等水果,以水果为“龙头”,形成浩浩荡荡的果业大军,必将从种植结构和经营机制等多方面引发茂名农业一系列革命性的变革,促进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 然而,发展果业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当时,茂名农业最匮乏的恰恰就是资金。1984年,茂名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3.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57元,这样的财力根本无法支撑果业大规模开发。而农业一向又被认为是弱质产业,投入多,风险大,效益低,加上当时茂名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投资价值凸显不出来,大量引进外资搞农业开发希望十分渺茫。这无异于一道无法破解的难题和一个无法飞越的“天险”! 面对困难,茂名市领导层独具慧眼,又从“求是”这部真经中找到了化解难题和飞越“天险”的办法。他们把目光投向全市的山山水水,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反复思考,终于在“山重水复疑无路”处,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用香蕉、蔬菜打头阵,带动“山上茂名”大开发,推动陆上农业大发展! 这个办法真可谓切中肯綮,妙不可言! 先看香蕉。弯弯如梭的这种热带亚热带水果,肉质嫩滑香甜,营养十分丰富,据说还有防癌抗癌的功效。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饮誉港澳,源源出口前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塔瓦里施”们(俄语:同志们)尝了,无不翘起大拇指,大赞“奥钦弗库斯诺!”(俄语:非常好吃)。尤其难得的是香蕉适应性很强,病虫害较少,房前屋后、田头地角、河边山坡都可以种植,资金投入不多,一棵蕉苗才几毛钱,种植不到一年就可以收获,经济效益可观,适宜大面积推广。 再看蔬菜。茂名一年四季阳光充足,气候温暖,很适合种植蔬菜,利用农田冬闲种植蔬菜,既不耽误粮食生产,又可以满足白雪皑皑的北方市场迫切需求。蔬菜的生长期比香蕉更短,种下一至二个月就可以收获,而且在北方市场能卖出比南方市场高得多的好价钱。 茂名市领导层认准这两个 “活宝”,让它们领衔挂帅,为建设“山上茂名”打头阵、当先锋。这两员“正印先锋”果然不辱使命,头一年就为蕉农和菜农美美地赚回第一桶金。两三年后,蕉农和菜农们用种蕉和种菜赚钱盖起来的“香蕉楼”和“蔬菜楼”,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掩映于绿树翠竹丛中,把古老的鉴江平原点缀得如诗如画,带头吹响终结茂名“三农”贫困落后命运的进军号角。 香蕉和蔬菜这两个“先锋”,为加速“山上茂名”的开发闯出一条多快好省地解决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广大农民尝到甜头后,千方百计进一步加大投入,“山上茂名”的建设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向纵深发展,从最初种蕉种菜起步,不断地“滚雪球”,大规模开发山岭种植荔枝、龙眼、柑橙、芒果、杨桃、番石榴和三华李等各种热带亚热带水果,“山上茂名”乘势而起,生机勃勃地发展起来,并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绿色大军,大举进入国内外市场。外地投资者敏感嗅到了茂名农业蕴藏着的巨大商机,纷纷投资开发。港商杨永德先生捷足先登,欣然斥资1.5亿元,在高州西部办起一个3.5万亩的荔枝、龙眼果场。(待续...)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