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
评论
游记
散文
诗词
报告文学
都市言情
校园文学
书法作品
绘画作品
论坛交流
茂名时空
高州木刻画传人吴思志
高州美术家十人作品展
方中画禅
评论
《千家诗》里的花
2007-09-06 13:28:59  来源:茂名日报 作者:许木咏  【 繁体】 评论:0


  自从南宋人刘克庄编《后村千家诗》后,相继有几种版本的千家诗问世。明末清初王相编的千家诗,分春、夏、秋、冬四季编排,读起来,好像人在诗里生活了一年。也许由于古人诗作的丰富,编者按任何心意编写,也不乏佳作。

  我国古代诗人很喜欢花,陶渊明在穷困潦倒时,也寄情山水,花间月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千家诗》春天的诗里,诗人们以花为题材,进行了咏花的诗赛。

  《千家诗》的第一部分是咏春七言绝句。我作了统计,在这47首诗中,与花有关系的就多达34首。真是诗不可无春,春不可无花。春来百花争妍,春去残红满地,春又与百花的命运息息相关。诗人们的际遇迥异,花在他们的笔下,充当着不同的角色。

  在朱熹的心目中,花是春天的使者:“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苏轼也说,“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和花简直是一回事。难怪有人把昆明称作春城,我想除了气候四季如春之外,昆明的确是名副其实的花城。

  花又是诗人的宠物、至爱。“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作者(杨巨源)。王安石被春和花惹得神魂不定,写出“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的佳句。这位高度近视的名相,也许是凭感觉悟到月和花影的有趣运动。

  不知从哪个时代起,就有人把女人比作花,给花赋予生命和人格。诗人们当然写得更美更含蓄。李白说:“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他以牡丹花比喻杨贵妃美丽的容貌,雍容华贵。苏轼的拟人手法更令人叫绝:“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用海棠花比作盛妆欲睡的美人。

  在朱淑贞笔下,花又是受害者:“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这位出生于官宦家庭、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所嫁非人,抑郁而死,这首诗或许是她人生的写照。高蟾则把花比作小人:“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载”,把“碧桃”和“红杏”比作凭借皇家威势而得志的小人。

  花还可以当报告时令的使者。韩愈诗:“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明显这已是晚春时节的景象。而叶采的“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杨花散落于诗人的砚池,已是暮春时节。花在杨万里心中,寄托着无奈的情思:“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这种境况实在让人伤心同情。可是,也有不甘寂寞的,叶绍翁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本来是咏叹春色满园、风光绮丽的名句,被后来的文学家演绎得十分生动,有用来比喻春心躁动,有外遇的女人,甚至用来比喻不可逆转的潮流和不相信命运的改革者。读了令人浮想联翩。

    在这几十首诗中,有的诗里没有出现过花字,但人们一读却一下子知道花在其中。杜牧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一个红字代表了花,莺啼于红花绿树丛中,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江南春意图。还有苏轼的名句:“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全诗也没有花的出现,但却可以读出众多的花在交相叠映。读到这里,人们又想起了“月移花影上栏杆。”这些似锦繁花之影,是月亮的杰作,当然再勤快的僮仆也“扫不开”。诗人如此细心地观察自然现象,让美景惟妙惟肖地悄悄跃然纸上,使人进入一个谧静的月夜,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

  在咏春诗中,刘禹锡的两首前后游玄都观的诗别出一格。他借对春与花的描写,表达了对权贵的藐视,表现了他倔强的性格。

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大约是过去了十四年后再写了一首: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772-842),22岁进士及第,任监察御使,可谓是才气过人,少年得志。他因积极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十年之后,由重臣斐度援引,又回朝为官,写下了《玄都观桃花》。诗文大意是:在京城的路上,灰尘扑面,街上到处是看花的行人。那玄都观里的“桃千树”,都是我刘禹锡被贬离家以后才种的。诗暗喻着一群王孙公子去看花,传递花的消息,而“桃千树”显然是指那些“刘郎去后”出现的朝廷新贵。这首诗传出后,激怒了当权者,再次被贬到更远的连州(广东连州),后又转徒止自已父州(今重庆奉节)等地,在那些“凄凉地”呆了十四年。那个时候贬到边远地区,条件艰苦可想而知。但是历尽磨难后,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回京后又写了《再游玄都观》。这时的玄都观已人事全非。“桃花净”暗喻人事变迁,那些打击王叔文集团的“种桃道士”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刘禹锡又回来了。”真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汉子。

  刘禹锡因诗获罪,却又因诗让他英名永存。他把春、花和自己的遭遇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创作了脍炙人口诗作,不愧为古代诗人之佼佼者。

  《千家诗》在古时曾是启蒙教育的诗集,今天读来仍让人耳目一新。它留住了丰富多彩的春天,留住了永不凋谢的鲜花,留住了诗人们无限的情思。

 

Tags:
茂名时空网 www.mmsk.com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打印】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