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的女儿远在外地读书,七月回到茂名度暑假,不想与她读初三的堂哥闹了个不愉快,还发誓说“以后再也不理哥哥了”。 原来,我看女儿的作文不是很好,就让她堂哥辅导一下。千不该万不该,她堂哥拿出他的周记让她看自己的“杰作”,里面有一篇文章说到春节期间在拿气枪玩时,把树上的一只小鸟作为靶子,“一不小心”就把小鸟打死了。其实当时我也在场,记得侄子很后悔,觉得对小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因而就在周记中把自己的愧疚之情写下来了。可是女儿看到这一篇,就对她堂哥不依不饶,别的也不想看了。而且说他破坏了大自然。“小鸟是人类的朋友,你把朋友打死了,你说什么都没有用啦。”说完哭哭啼啼,看她那个伤心样,我有点不忍心,就帮侄子说话:“事情都已经发生了,而且,哥哥也知错了,你就原谅他吧!” “不行!认错了也不行,一定要赔我一只小鸟!”而且,她要赔的小鸟不是关在笼子里的,而是可以“在天上自由飞翔的!”女儿说得斩钉截铁,“不然,我以后就不理你了!” 看到女儿一本正经的模样,在旁的大人都不禁笑了起来。我也笑了,笑过之后,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我还是七八岁的时候,也是跟着我大哥的屁股去捉鸟、淘蛋的。那时候也觉得“小鸟是朋友”,因此喜欢把朋友捉了放在身边。但是,那时候捉的大都是麻雀,这种鸟“宁死不屈”,圈起来之后,不吃不喝,过不了多久就都死了。也许是那时候捉的太多?还是其他原因?现在回到乡下时,已经不容易看到小鸟了,连麻雀也很少见。以前在乡下睡觉,一到早上,窗外吱吱喳喳的鸟叫热闹得很,有时甚至觉得很烦呢!而现在,除了夏有蝉鸣、时有鸡叫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禽类的声音了。空荡荡的天空,除了春天有几只低飞的燕子,其余各种鸟类都几乎已经绝迹。此情此景,我习惯了都也无所谓,可是女儿的心目中农村的自然景色应该是最美的,乡下的天空也应该是最多姿多彩的,每回一次老家都令她失望,任我怎么解释都无济于事,反正她是对乡下彻底失去了兴趣。 我不知道,是现在的教科书或者老师懂得对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还是女儿的天性使然,使得女儿对自然的东西如此着迷,因而懂得对大自然的东西加以保护? 说实话,像我这样三十好几的人,对环保的概念是淡泊的,甚至很多人是不以为然的。不然就很那解释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这一拨人,当开工厂以赚钱作为唯一目标的时候,是顾不得排放是否合格的;当吃饭以专吃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为乐的时候,是不理会是否破坏了生态平衡的。 女儿临走前,她堂哥作为补偿,带她去了一趟森林公园。出发的那天,我本来打算借一辆小车去,因为那里离市区有20公里的路程,借辆小车去自然方便些。谁知道女儿还是不答应,她要坐公共汽车去,理由是:“老师说了,坐公共汽车出门,是除了步行和骑自行车之外最环保的方式,大家都开车去的话,连小鸟都要吸进去很多废气,我不去!”看她那么认真,我唯有依了她。这件事之后,毕竟兄妹情深,女儿基本上是原谅她堂哥了,但是同时警告说,如果再这样,就永远不原谅他——最好的办法是,在大自然养更多的鸟儿,弥补自己的损失。她堂哥把这些警告的内容都写在了新的周记上,以此警示自己,防止“重蹈覆辙”。 事实上,大自然也一直在给人类警告——因贪吃果子狸诱发的 “非典”疫情,过去了数年至今谈起仍然令人心有余悸;春天本应该水草长莺飞的好季节,我们的首都北京却不得不时时提防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今年上游的洪水没有令洞庭湖周围的农田遭受更多损失,多年前围湖造出来的是数以亩计的农田,而今导致的鼠患却令数以公顷计的农作物失收…… 大自然的警告是强烈的,最终的惩罚也是沉重的。这应该比女儿晴晴的警告来得更强烈些吧?好在人们已经逐步警醒了,对大自然得生态平衡有了新的认识。节水减排、珍稀动物保护等都算对以前错误的“改正”吧。就在今天,远在外地的女儿还打电话回来数落她堂哥:“连奥运都‘绿色’了,你还乱打小鸟儿?” 也许,如果大家都像女儿那样,意识和行动上都珍惜大自然,保持这个人类赖于生存的星球上的生态平衡,那么,“养一群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一定不是笑话,而是现实。而且,我确信,天空中一闪而过的小鸟叫声,一定比目前养在笼子里的浅吟低唱来得清脆而悦耳。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