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不倒翁”石三公里的大垌白屋自然村,有一地名叫“犁头坑”。“犁头坑”的田头,有一把石“犁头”,“犁头”栩栩如生,维妙维肖,跃跃欲试下田耕弓耕。“犁头坑”故而得名。“犁头”是在一百多年前,雷电击破山上一座大石,一石块滚下山脚田边搁置,人们见其状如犁头,熠熠闪光,具有观赏价值,村民力保原状,不许破坏,留作后人纪念观赏。还有位于思贺三屋管区和罗定市沙瑯交界处的石山,石山共分四座,一座比一座高,可谓是山外有山,每上一座,风光也大有不同。 历史上思贺曾经是瑶族的聚居地,清朝中期被汉族同化,但也遗留了一些遗迹。主要是大坪村瑶寨遗址,大坪村位于思贺镇瑶家坪,海拔900多米,东北是林洲顶,南面是犁壁顶和笔架山。遗址座落在山坪上,坪上有村落。他们的装束、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早与汉族融合。当年,这里的瑶民以种蓝为业,遗址周围有蓝山、蓝湖,是当时瑶民种蓝、制蓝靛的地方。另外有瑶族采矿的遗址银厂。 思贺镇现在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客家人崇尚读书,人才辈出,语言、民居建筑文化非常具有特色。著名作家杨干华即是思贺到堆村人。横岗村有一座丘家古祠,丘家祠具有古代建筑文化特色,至今主体原貌保存尚好。丘家祠又称丘家书院,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丘氏始祖从福建省搬迁到横岗村定居时,聘请各地的能工巧匠兴建的。丘家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中央天池,前后两座,雕梁画栋,美轮美奂,气势恢弘,建筑面积达400多平方米,高达10多米。在文化大革命时间,局部建筑受到了破坏,祠堂内的大多工艺、美术已荡然无存。据说在未被破坏之前,广东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类都在此得到了展现:大门祠堂内很多雕花门档,檐下刻有从商周到宋代的历史故事人物画,精雕细刻的各种飞禽走兽、龙凤福寿类,成为一道文化长廊。门槛是用石质雕成,构思巧妙,雕工细腻。丘家祠集岭南建筑艺术之大成于一身,并兼有精湛的民间工艺艺术,号称“思贺祠冠”,堪称一座古代建筑工艺宝库。 在信宜市思贺镇岗坳村委会附近有一口自然形成约七百年的水塘,塘水碧蓝,深不可测,常年冰凉,从不干枯或暴涨,十分神奇,当地人称之为“龙塘”。乘車经罗定市太平镇刚进入思贺路段就看到了“龙塘”。这口塘呈圆形,直径约150米,周围无树木,似一口大锅嵌在大地中。据当地民间传说,距今700多年前的元朝元贞年间,此处是居住着几十户人家的村庄,因地下出现一条宽30厘米、长40多米的裂缝,村民担惊受怕被迫搬迁,不久,这里一夜之间下陷成一个圆状深穴,后来深穴日久积水而成一口水塘。奇怪的是该塘水位长期保持在一个地方,水温也常年保持在8—9℃。附近的村民拿一条几十米长的绳子系着一块大石,撑着竹排到塘中把绳子沉入水中,可放尽手中的绳子石块仍未沉到底。村民曾放过一些鱼苗入塘中,但从未捕捉得到,多年后,这些鱼已长到几十斤重一条,经常跃出水面游动。前几年,有一名叫陈牛九的村民拿着渔网游到塘中去捕鱼,被冰冷的塘水冻僵了手脚,再也没有上来。为免除后患,人们用几台大型抽水机想把塘水抽干,可是花了几天几夜的时间不断抽水,水位却丝毫没有半去,只好作罢。 (2006年3月22日)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